58到家陈小华:不只是房地产,连互联网主战场草根创业者没机会了
从投资人角度看,我每个月的成本还是往下降,为什么?因为我们让其他部门缩减一切的补贴,控制成本,让已经领先的业务负责人优化效率。
很多公司是怎么死的?就是拿1000万美金就想做平台,没戏。我为了做平台,至少准备了3亿美金,用最好的人。
创业老炮缘何突增?
最近前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出来做车和家,王俊是华大基因的第二大股东,也从华大基因出来做碳云智能。我把我们三个[L8]的特点归结了一下,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我们或多或少在上一家公司小有所成。
第二,当然还有一点遗憾,(在)58同城我们只能做到信息撮合层面,我们花了三五年想打通交易,一直没打通。
第三,我们这群人天生就喜欢创业。我们这个年纪,30-40岁,正是创业最好的时候,从精力到经验,到你能动用的能量层。如果这10年我们不去创业,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人生有几个最好的10年?这10年我们当然可以去做投资,但我觉得再过20年,我还可以做投资。现在满大街都是投资人,也不缺我一个。
第二次创业,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打造一家真正有辨识度的公司,包括它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我心目中,打造一家有商业价值、巨大成功的公司,跟打造一家像阿里、华为一样,能向整个社会输出强大价值观、文化和管理创新的公司同等重要。
中国只要做到百亿美金市值,全算成功,但能像华为、阿里一样输出管理文化,输出焕然一新的组织,那就很少了。比如说,海底捞不是商业做得最成功的,也不是市值最高的公司,但它本身影响力很大,很成功。
草根创业团队在互联网主战场没机会了
无论是团购还是O2O,现在看,胜出的基本没有创业型的公司。
我们第一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创业者从大公司出来创业很容易,互联网从最开始的纯在线,比如做播放器、游戏,只要好用,一夜之间全中国人都用。
但到了O2O,光导流没有用,必须线下有承接。比如在西藏你没有服务,你有流量也没用。
往往有人说,我一个小团队,抓住机会就能起来。但在O2O里,没有捷径可走。
地面(业务)稍微起点规模,至少要几十个城市,地面推广就得数千人,这是一个标配。
O2O的竞争都很惨烈,各种补贴、广告大战,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金、资源、管理能力很难活得下去。尤其是管理能力、资源能力比原来的门槛高了很多。
58同城只要做发布、呈现和审核系统,不需要做商业系统。但是团购和O2O,从第一天开始就是闭环,闭环就意味着上线任何一个产品,不但有用户端,还有提供端,和内部支付结算端。这对产品技术要求就很高。
你会发现,第二次创业的人特别容易拿到钱,因为他往往完成了资金和资源的积累。
不仅O2O这样,直播也是。直播前3个月、6个月,可能还是产品技术驱动,最近又变成运营了,开始比资金和资源实力。像微博当年竞争一样,谁的资金实力大,谁签的明星多。韩坤(秒拍创始人)、奉佑生(映客创始人),做得很成功,不过他们都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很多年。
为什么(当年)草根(的我们)不去做房地产和零售?因为我们认为做房地产、做零售、挖煤,都是需要有资源背景的人,那应该是王健林、王石这些人做的。一开始互联网给了我们机会,当互联网发展15~20年后,也变成一个开始有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企业家的地方,开始需要经验积累,需要玩家有资源、有资金。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经历了三年大整合和大并购,互联网从春秋走向战国。春秋是无数的小国,所有的同学都很好。战国开始把其他同学赶出去,只留7个。
战国时代,大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打到最后都是大的基金、机构和BAT出手。很多小的投资机构开始吸取教训,说反正最后都是要站队,都是要划分疆土,不如第一天就选边站。因为大家有避险情绪。再加上资本市场资金过剩,大量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好的项目越来越少,开始往这一波创业者集中。
这也出现一个怪现象,好的公司估值很疯狂,融资的时候机构一大堆挤破门槛。比如蚂蚁金服,融资35亿美金,600亿美金估值,PE值快100倍,这怎么想象?而其他创业公司,融资就很艰难,冰火两重天。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