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祥锋:持续创新、共赢共享、绿色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供应链金融
在漫长的人类商业发展历程中,供应链金融尚属新生事物,经历数字科技推动之下的快速发展之后,供应链金融迎来绿色发展的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强调共赢,即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方需要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为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供应链金融。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和宗旨。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既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协同发展,降低全链路交易成本,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能够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基于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祥锋指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强调共赢,即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方需要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为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供应链金融。
人物介绍PROFILE
陈祥锋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01
演进:供应链金融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陈祥锋表示,供应链金融就是在供应链的场景里提供金融服务,目标是要优化供应链里的财务资源,使其有效配置,进而提升整条链路现金管理的水平。供应链金融的重心就是金融,通过提供一些金融服务,比如融资、结算担保、保理等综合的金融服务来提升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以及财务绩效。
从全球来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之前,这个阶段被称为财务供应链。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思想上将财务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融合在一起,通过财务的语言来挖掘供应链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供应链的活动来提升财务价值或者财务指标。比如要提高企业整体投资收益率,那么可以去思考库存应该怎么做,采购应该怎么做,供应链管理应该怎么做。这一阶段是财务管理跟供应链的融合,严格来讲不能被称作供应链金融。
第二阶段,2000年至2015年,供应链金融开端及发展期,由金融机构主导发展为核心企业主导。在美国,以银行为首开始向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美国的银行从客户的客户着手,从供应链的角度提供相应的服务,经过2~3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供应链金融服务。2000年之后,在全球竞争新格局、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说进入了现金为王的时代。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大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局,在此背景下,欧洲的大型企业与银行展开合作,用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形式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阶段,供应链金融给全球企业带来很大的变革。世界上领先的企业都使用供应链金融的工具来提升其现金管理能力,通过降库存等方式使得现金周期越来越短,甚至有些大型的、核心的企业,如苹果、雀巢、宝洁等,达到了现金周期为负的水平。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供应链金融平台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跨境贸易更加频繁,互联网企业或平台型企业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促使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方式有明显区别,西方企业分工更加明确,我国的电商平台企业更加综合,比如阿里巴巴成立蚂蚁金服、京东成立京东数科等金融服务公司,而亚马逊平台上提供的金融服务则是引入其他第三方金融机构。
整体来看,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而聚焦到国内,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创新模式和功能也更加丰富。陈教授介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00年,至今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线下模式为主阶段(1.0阶段,2000—2008年),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线下人工审批为主的“1+N”模式,同时库存等动产融资方式也是典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这个阶段效率较低,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线上模式为主阶段(2.0阶段,2009—2014年),这个阶段以线上化“N+1+N”模式为主,库存融资也与信息化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阶段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多企业开始意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更加重视现金流管理,特别是核心企业。为提升自己的现金流管理,以及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稳定供应链,核心企业愿意通过线上化方式,与金融机构协作,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在这个阶段,库存融资也出现了很多爆雷事件,相关机构更加重视通过线上化管理来规范库存融资的流程,以降低融资风险。
平台模式为主阶段(3.0阶段,2015—2017年),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数字化转型”阶段,以平台服务模式为主,库存融资也以平台化管理为特征。在这个阶段,国务院出台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互联网+”,促进创新就业、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数字化升级为主阶段(4.0阶段,2018—2019年),这个阶段是过渡阶段,自2017年开始,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同时,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供应链金融中开启了利用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进行大范围实时风险控制与在线监管的时代。
产融生态圈为主阶段(5.0阶段,2020年至今),这个阶段随着数字化升级,供应链金融进入了产融生态圈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供应链金融以科技化、场景化、精细化、生态化为特征。首先,通过科技化实现业务数字化,让数据成为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五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和数据)之一;其次,通过场景化实现交易活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是数据资产化的管理,数据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紧密联系起来,提升了数字价值,成为企业的数字资产;再次,通过精细化把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管理联系起来,这也是资产产品化过程,一方面推进供应链更稳健发展,另一方面促进金融服务更便捷、更普惠,把金融服务与精准滴灌联系起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最后,通过生态化,这是供应链金融的产品生态化过程,把不同行业相关单位联系起来,构建产融生态圈,促进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02
定位: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及驱动因素
陈祥锋认为,在这个不确定性更高的时代,核心企业应该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集成、共赢的角度出发,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将自身更良好的信用、更良好的财务资源用于给整个供应链提供服务。比如,与金融机构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科技公司合作,帮助上下游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供应链金融本身具有溢出效应,核心企业可以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延展出来的溢出效应,促使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合规、可持续。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强调共赢,即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在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时,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要回答好三个问题:第一,为谁服务;第二,服务什么业务领域,是库存,还是应收、应付、信用,或者是服务于整个生态圈;第三,采用什么服务模式,需要考虑到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该产品或服务是否具备可获得性、灵活性、低成本和高时效性。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演变主要受到客户价值主张和技术推动下的渠道升级的影响。
一方面,价值主张遵循功能性消费、品牌性消费、体验性消费、个性化消费的路径演变。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客户的金融需求。最初,供应链金融的价值主张是通过提供融资服务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希望产品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不仅企业自身受益,还能惠及所处产业链的上下游乃至整个生态。客户价值需求的不断升级,能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持续优化,服务深度和服务广度不断拓展,由此,供应链金融的价值主张逐渐扩展到了现金管理、风险管理、供应链优化、生态管理等方面。
另一方面,数字科技的发展则为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和渠道拓展提供了倚仗。数智技术的应用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进一步打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的突破点。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对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的风险水平进行精准画像,全面评估还款能力,提高放款融资效率并达到供应链体系内的风险平衡。区块链技术则在供应链金融各方信息互联互通、信用多级流转等方面发挥作用。云计算平台可以加速交通物流、数智能源、数智零售、汽车服务、数智金融、产业互联、乡村振兴、智能城市等细化的产业场景的信息互通和数据穿透,实现产业供需两端的高效协同。
客户产生的需求与科技手段的提升汇聚到一起,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由点向面发展。
最初,供应链金融是由一些独立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组成的,每个机构和企业都是供应链金融中的一个“点”,供应链金融是由这些点构成的。这个时候,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点到点的单线条。
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链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开始相互联系,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被称为“线”。在这个阶段,供应链金融已经从一个单一的点发展成了一条线。
在现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供应链金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阶段,它不再是一条简单的线,而是一个“面”。这是因为,现代供应链金融已经不仅仅关注于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是涉及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供应链融资、保险、贸易融资等,同时也需要与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更加综合和复杂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因此被称为“面”。
当供应链金融发展到“面”的阶段,参与其中的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发挥的价值就不胜枚举了。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或者核心企业运用供应链金融可以让上下游更加稳定,并且依托数据优势在资金和资源配置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让供需双方有更多选择。而中小企业则需要运用好供应链金融这一工具为自身的可持续经营添加助力。供应链金融提供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经济价值,还包括社会价值,例如乡村建设等方面。陈祥锋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需求方和实践方不能只看供应链金融,应该考虑发挥协同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03
赋能:数据互通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与安全保障
在产业与金融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金融资源的供需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的关键在于信任问题,而信任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传统产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而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改善风控,从而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产业和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合作,引入数字科技,共享数据和信息,以建立更加透明和可信的金融生态系统。同时,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和金融的融合,推动经济的发展。
借助数字科技,重构商业流程,提升对高质量运营的认同以及安全可靠金融模式的信心。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产业中若能得到广泛应用,资金端就可以更加了解产业链、资产端运行的实际情况,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效率、风险控制也均可以得到提升。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更多的资金端将被引至产业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重视数据治理,以数据增强信用,重塑产业金融服务模式。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数据作为原始资源,在信息积累、知识沉淀、智慧决策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从数据的采集到数据要素市场化,需要经过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产品化、产品证券化四个阶段。供应链金融拥有丰富的业务场景,在业务场景中将会诞生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促进供应链金融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从监管层面约束和引导供应链金融合规发展。
绿色金融引导和推动双碳经济发展。在数字科技的推动下,平台可以记录下企业的碳足迹、碳排放,这些数据可以作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的考察项,纳入金融机构的授信考量,通过绿色金融的方式引导和推动双碳经济的发展。陈祥锋强调企业须承担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设计绿色金融产品;核心企业也可以借助供应链金融的溢出效应,将资源向更加合规、绿色的合作方倾斜,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数据治理方面,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一是重复收集数据,各方系统不互通使得中小企业需要填写很多数据。二是数据标准混乱,在支付场景,银联、支付宝等机构将支付方式标准化,而在数据场景,因为数据的高敏感性,尚未有类似机构来整合数据标准。
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简称“数据二十条”),明确指出要“在国家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下,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这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数据应用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它明确规定通过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征信水平,数据要素的发展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融资,并且在数据需求、使用、效益、安全、合规等方面作出了相应指导。陈祥锋表示,在“数据二十条”之后,应该会有更加具体的意见出台,这将大大推动数据资产化的进程。
04
未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供应链金融
在政策推动、技术支撑、产业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将会迎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对此,陈祥锋做出自己的解释,“中国式”是结合中国国情,即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新的发展格局,而“现代化”是符合时代发展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供应链金融具有数智化、创新、绿色、安全和高附加值五大内涵,其中数智化是一个推动力手段,创新、绿色、安全是目标,高附加值是指引方向。
第一,数智化。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数字科技和智能算法的推动。第二,创新。供应链金融的溢出效应可以使得核心企业的新产品或新技术更快速地应用到上游、上上游,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提升整个产业的创造力。第三,绿色。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激励企业向更加合规、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第四,安全。身处VUCAA(多变的、不定的、复杂的、模糊的、加速的)时代,供应链金融可以赋予整个产业链更高的抗风险能力。第五,高附加值。供应链金融不仅包括融资服务,还涵盖产业稳定、共同成长的各个方面。
陈祥锋总结道:“现代化离不开数字经济,供应链金融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推动供应链金融现代化建设,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等供应链金融生态各方需要加大力度去推动的核心任务。”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