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京东到家替一万家便利店送货上门

时间:2018-08-08 14:58:42 点击:
来源:亿邦动力网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便利店还是不是风口?这大概是最近一周来消费行业最热闹的话题。北京邻家便利店因股东资金账户被冻结(涉案P2P金融)被迫停业,近年来一直保持20%年增速的便利店行业似乎就要被舆论拉下神坛。不过,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小视野,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还有这样一组数据:

7月31日,无界零售即时消费平台京东到家宣布,截至7月底,其线上合作便利店门店总数突破10000家。除了将三大日系便利店巨头全家、罗森、7-11全部囊括其中外,京东到家还与全时、良友、Today、舞东风、美宜佳、友客等50多个全国连锁和区域连锁品牌达成深度合作。今年上半年,京东到家便利店业态整体单量增幅达到80%。

和很多在风口时追风口、遇到挫折就见风使舵的人不同,京东到家并不是因为便利店是风口才和他们合作。「我们和便利店的合作,最早开始于2015年,当时就囊括了像美宜佳、重庆711这样的行业龙头。」京东到家负责人对《运联传媒》表示。

事实上,便利店与其说是风口,不如说一直是「全民公敌」。因为它离消费者近,场景高频,具有天然的截流用户的功能,让人无比羡慕嫉妒恨。这么多年了,无论是物流圈还是零售圈,都奈何它不得。

2012年开始电商增速远超线下行业,零售业三大主力业态之一的百货一度被电商打到了负增长,便利店岿然不动。

在物流圈,顺丰速运很早就发现,他们的快递员天天见到用户,却仍旧对用户知之甚少,而便利店却有着所谓星巴克一样的熟客文化空间。那些也是顺丰用户的人每天早晨排队去便利店吃早餐的情景,让顺丰羡慕不已。要知道主动上门与被动接包裹,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完全不同。快递依赖用户,用户却依赖便利店。

所以,顺丰速运总裁王卫较早认识到了便利店的价值,顺丰才会不惜代价推「嘿客」,但时机不好,只是屡败屡战。(运联传媒:tucmedia)

当然还有京东,作为国内最大的自主B2C电商平台,京东希望自己的触角是从仓到门直达用户,而且可以环绕用户一天的高频消费场景。但是便利店这样的线下业态有其独特价值,便利店的便利性和高频性不仅仅和位置有关,也和品类结构有关。京东本质上也是零售+物流,京东是业内第一个和便利店开始大规模合作的电商巨头,这一合作也远远早于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时间。

时至今日,京东到家上已经集齐了国内50余家便利店品牌,既包括日系三大品牌,也包括了国内各地龙头。作为一家无界零售即时消费平台的公司,京东到家和这10000家便利店联手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会对城市即时配送领域产生什么影响?日前京东到家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运联传媒》独家采访。

1. 拿下三大日系 五个月门店合作总数翻番

京东2015年推动与便利店的合作时,加入的主要是一些区域品牌,合作的品牌数量地域范围都不大。那时O2O的热潮正在由热转冷的过程中;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对于这项业务,京东也是小试牛刀。

客观的说,便利店大发展,也就是在这两年。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便利店行业门店数量突破10万家,行业增速达23%。从这个数据来看,仅仅以门店数而言,京东到家已将全国10%的连锁便利店搬到了自己的App上。

京东到家+便利店的爆发之年其实是去年,2017年也是行业剧烈变化的一年。今年2月28日,京东到家宣布与全家便利店达成合作,后者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的212家核心地段门店已经入驻京东到家。

而在与全家便利店合作前,7-11、罗森等国际便利店巨头的近1000家核心地段门店已经入驻京东到家,这一时点也有标志意义,意味着三大日系便利店全部与京东到家达成合作。

同时,整个京东到家平台上目前入驻的便利店总数则接近4000家。

在国内便利店市场,日系三大便利店具有很强的标杆意义。在自身品牌足够强势的情况下,便利店还需要和其他电商平台合作吗?

中国全家便利店回复《运联传媒》表示,线上平台跑腿业务对于线下便利店门店资源而言有一种很好的补充,顺应时下「懒人经济」的热潮,有效延展消费场景、填补消费时段、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有助于便利店更好完善消费者体验。这对于全家便利店一心要打造的「打通线上线下终极便利生态圈,打造智能便利店模式」,有重要的意义。

从京东到家的订单分布看,便利店接入线上平台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增加和消费者的触点,二是扩大了闲时特别是夜间的销售。

一般认为便利店是覆盖周边500米,但随着门店的密度增加和竞争激烈,有的门店覆盖甚至只有100米。但是京东到家可以帮助便利店延伸到两公里范围来获客。

第二个明显特点是,晚间订单特别是晚9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时段,便利店订单量比较大。这个时间段也是其他业态歇业的时间,但是在北上广一线城市,24小时便利店已经普遍存在。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基本上夜间8点钟过后到凌晨的定单会占到一天定单的40%左右。夜间最畅销的品类是酒水饮料,其次是药品,这里面包括计生用品。

这说明,接入京东到家,便利店不仅降低了24小时门店夜间时段的运营成本,也增加了快消品类的库存周转。

京东到家方面则对《运联传媒》表示,像全家这样的日系便利店一旦决定和你合作,其合作的深度就是空前的。对于线下门店和电商配送平台的合作,其中的难点在于系统的打通,「全家是为了做整个线上的第三方平台的业务,他专门去做了一套自己的中台系统,管理所有的包括京东到家、美团这样平台的整个业务,像这样专门开发了一套中台系统去对接的,大部分国内的便利店品牌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这也和外资便利店对于线下线下一体化的趋势理解有关。在全家便利店内部,他们对于用户的消费场景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外卖、外送、自提、到店,这四种形态各不相同,全家有不同解决方案。

日系三大便利店由于信息系统相对完善,从中获益不少。重庆711今年2月曾经对媒体表示,作为较早上线的品牌,在京东到家一系列的赋能帮助下,该店当时的日均订单量超过了刚入驻时的30倍。如果拿近期数据对比一月份可以看到,半年时间罗森中国整个业务量6月份比1月份增长了23倍,全家中国是增长了15倍,当然两家基数不同。

事实上,三大日系便利店齐聚京东到家,确实对整个便利店行业有示范作用。仅仅5个月后,京东到家上便利店的合作总数就突破了1万家。

2. 便利店+的本质:店仓一体

近一年来,30分钟配送生活圈概念崛起,越来越多的线下零售业态宣布自己可以半小时到门(还有宣布29分钟到门的),一些大卖场则选择了一小时达。忽略这种时效差异,可以说,商家配送到门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使得城市配送的需求出现井喷。不久前我们也报道了美团推出的闪购业务(阅读请点击)。

这项业务的崛起,和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的年轻白领更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有关,同时也和移动互联网的发达有关。在PC电商时代,标准场景是用户坐在家里打开电脑下单,这甚至还不如打电话叫快递方便,因为走在路上也可以打电话。

但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后,一个白领完全可以在下班的路上同时通过APP下单,这样他无需为了等待订单到达专门耗费时间在家里坐着,本质上让生活变得更高效。

由此可见,京东到家推出和便利店的合作,这项合作已经不会再走回头路,未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加入到这一场景中。可以预见,伴随着京东到家今年下半年的大规模开城计划,以及向三四线城市逐渐下沉,在其线上的便利店门店将以几何倍数增长。

那么,这一万家便利店相对于京东到家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双方合作共建的大前置仓,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是有人值守的云仓。

前面说过,便利店天生具有便利性和高频性,很多人认为这是便利店的位置决定的,这是比较肤浅的理解。正因此,近年来前置仓的概念大热,电商们纷纷开始建前置仓,沃尔玛山姆也开始建设前置仓。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前置仓没有人工成本,选址门槛低,因此成本更低。但事实上,笔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目前已经出现的很多前置仓,运营维护成本远远高出想象,亏损惊人。

笔者要强调的是,便利店的便利不仅和位置有关,还和品类结构有关。京东到家方面也表示,虽然大卖场和便利店都有接入到京东到家平台,从订单结构来看,便利店最大的销售品类是自制的鲜食,占比会超过40%,包括丸子、便当、面条等等。

其次是一些酒水饮料跟一些酸奶,这三个品类就占了接近80%。而超市最大的品类是来自于生鲜,围绕下厨做饭的一些需求,买菜、肉、水果、米、面条等家庭一日三餐的储备。京东到家认为,超市外送和便利店外送的品类是完全可以互补。

其实,对于超市和便利店的差异性,一位便利店行业大佬概括的很精准,「便利店做的是厨房不开火的生意。」

而且,由于便利店自身存在很强大的到店客流和消费习惯,对于电商平台,实际上便利店获客是边际效应递减的,这是前置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便利店由于空间小,SKU数目有限,商品陈列在外,订单也是小额低客单价,拣货非常便捷,在店内操作的时效远远低于其他场景。

当然,相对于大卖场和专门的前置仓,便利店作为「仓」的弱点也有一条,那就是库存深度比较浅,反映在系统上和体验下,就是比较容易缺货。因此,如何解决缺货的问题,也是便利店+京东到家的关键。

对于,京东到家也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对配送运力做了安排,还需要在库存方面对系统进行深度的对接。另一方面,一家门店对接电商平台越久,线上的订单会趋于稳定,门店完全可以做销售预测,通过预测对订货量有一些把控。通常说来,成熟门店的订单稳定性好于新开门店,一线城市品牌好于其他地区。越是与京东到家磨合比较久的门店,缺货率越低。

3. 京东到家的后手:B2B+无人零售

京东到家与便利店的合作能够大面积多品牌跨区域的展开,和京东到家的平台能力逐渐增强有关。这一过程会让双方都加深了对自己所服务客群的了解。

比如,由于线上下单,自然也会有顾客评价系统。过去,便利店是不知道自己消费者对自己服务的满意度的,或者说不能量化的感知,只能根据销售的变化去推测,但是销售的变化也可能是商品原因,不全部是服务因素。

现在根据线上平台的用户反馈。便利店和京东到家可以一起看到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有差评,哪些是来自门店的原因,是缺货还是服务?哪些是来自配送环节?

对于京东到家而言,便利店商品的配送有一定特殊性,很多是鲜食配送,但也不同于外卖。鲜食可以分为热食和冷食。前者用京东到家自己的保温箱就没有任何问题。

特殊的是冷食,主要是顾客买的一些酸奶、冰淇凌等。目前京东到家有两个办法来保证配送。第一,配送员的保温箱本身有隔离区,用隔热板隔离开冷食热食,一趟配。另一种方法是要求商家在录入冰品的订单时,在系统里面这个冰品会默认打标有冰袋,然后要求门店进行加冰袋的动作。「冰袋的数量会依据你订购的冰品的数量会不一样,而且配送员会去验核门店有没有放置冰袋。」京东到家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由于京东力推无界零售,而且刘强东也反复强调科技对于京东的重要性。京东到家面对众多的便利店品牌,也在潜移默化为便利店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一方面是帮助门店提高智能化水平,包括自助收银提高门店忙时收银效率、基于手机扫码的京东购技术、刷脸购物的技术等等。另一方面是可以给商户开通京东的整个用户画像,提供一套比较好的管理工具,帮助他们更好的洞察自己的客户。

除此之外, 京东到家总部的运营团队和区域的运营团队,也会帮助便利店做一些市场营销活动,包括罗森在重庆的周年庆活动,711在每年的7月11号7.1折的活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手握上万家便利店资源的京东到家,已经吸引了快消品巨头的注意,包括联合利华、玛氏、可口可乐、伊利、蒙牛等品牌,也都开始在京东到家上做相应的资源投放。

这样意味着,京东到家除了作为一个无界零售即时消费平台,未来还存在一些其他裂变的可能,一个是作为门店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和大KA品牌深度合作,在B2B分销领域做文章。

京东到家会不会成为即时配送领域的滴滴?当初滴滴艰难的杀入出行市场领域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给行业带来今天这般的影响。当然两个行业差异很大,京东到家的出现,本质上对便利店行业是一种社会再分工,实际上也要求便利店行业更加注重商品方面的能力,加大自有商品开发,而服务用户的事情,可能京东到家会承担更多。

如今便利店行业正在裂变的前夜,京东到家是否有机会如滴滴一般,让便利店的触角伸得更远?从而将自己的无界零售,埋得更深?

关键字: 仓储物流,便利店,京东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