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网络:以物流平台“重构商业”梦想的闭环
阿里曾对星晨急便的“云物流”平台寄予厚望,但是最后发现一个小企业难以承担起这个巨大的担子,甚至由于通达系的势力过于强大,星辰急便的加盟商发现,能通过阿里平台获得的超过80%都是货到付款件,退货件,是别的快递根本不愿意做的边角业务。这个阿里背景的数据化快递公司没能存活到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在谈到对于星晨急便的收购时,曾称这些经历的价值在于“增加了阿里巴巴对于物流产业的感性认识”
2010年四季度,阿里又连续投资普洛斯、一达通、五洲在线和酷武物流,之后又相继投资了易图通等电商相关的公司:至此,阿里投资物流项目已包含了快递、仓储、外贸服务、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等物流产业链上多个环节,一场“大物流战略”已经呼之欲出。
“双十一”爆仓遇上了京东“限时达”
成为导火索的是2010年“双十一”爆仓事件。第三方快递行业规模小、效率低、服务差、信息水平滞后”的问题充分暴露。而恰在此时,京东的自营物流,仓配一体模式就开始显示出巨大的竞争优势。同在2010年,京东推出“211限时达”,将电商用户体验门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饱受快递差评之苦的阿里,此时有相当大的危机感。
阿里一直以来依赖的第三方快递模式和京东的“统仓统配”模式主要差别在于运输距离与时间分配模式差异。京东的“统仓统配”又称供应链模式,终极目标和方案是把商品提前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然后以各种方式最快的送给消费者。因此,一件货物只需要运输两次,第一次是从厂家到京东的中转仓,第二次是从中转仓直达用户。前者是在用户下单之前就已经完成,而后者是下单之后开始运输,这中间的时间尽量短以节省仓储成本(行业内一般不超过21天)。理论上只要中转仓分布合理,就能够实现24小时抵达全国主要城市。那么关键就在于,采取怎样的分仓逻辑(如区域分仓、季节性分仓和活动分仓等等),如何配货能够使线路用时最短、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体验最好[1]。要实现这种模式,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多级分仓体系,第二是整合仓储资源;第三是沉淀大数据,引导商品提前向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流动。这种模式需要将一部分物流成本转嫁给厂商(经销商),由厂商(经销商)出资提前将货物发到中转仓,集约化处理使得单件货品的运输成本可以随着规模扩大而摊薄,但是这种成本通常是小型商户和个体卖家难以承担的。
相比之下第三方快递模式则完全是点对点的,因其本身就是最初建立在淘宝的C2C平台上的一种机制。货物可能从厂商仓库,从第三方仓库,甚至个体卖家家中等任意一点发货,这种情况下很难预测货物的需求和配送路线,因此不适合统仓统配模式,而是需要进入快递公司的网络中进行流转。不同的快递公司网点分布和线路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提升效率或者降低成本,运输路线之间会出现一定的回转、浪费或者错误,造成用户体验较差,但当快递公司规模较大时,这种模式可以保证较低的成本。
两种模式一开始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2008年B2C平台天猫商城成立,相较于1999年建立起来C2C的淘宝,电商环境以及用户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物流效率和服务同样需要阿里做出反应和改进。
尝试以平台化策略来做‘’统仓统配”模式,遇到挑战
2011年1月份,阿里对外发布了自己的“大物流计划”,并推出了“物流宝”和阿里仓储。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核心配送中心,以结盟的形式将仓储、快递、软件等物流企业组成服务联盟,提供一站式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外包解决方案。可以理解为,这将是一个覆盖了B2C和C2C仓配、干线、快递的巨大网络,而且是用社会化资源统筹调配来实现的。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