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的发展 你看到了什么?
与网货下乡不同的是,特产馆用户体现出“高端化”特点,白领职员以39.06%的比例居于首位。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15.22%比例的农民选择购买特产商品,报告中分析认为,农民通常身处县域以下区域,农副产品丰富性不足,但在电商呈现多样化地域产品之后,从而刺激到其潜在需求完成购买。
从特产馆商品的销售路径分析,沿海发达地区(广东、江苏、浙江)体现出极强的购买力。
此外,除均会销往北上广一线城市之外,各地特产销售路径也呈现一定的亲邻性,如江苏、山东本地对山东特产的消化能力不容小觑,安徽岳西馆特产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带,广东省特产也被湖南、福建等地用户追捧。
电商主力军:
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正成为中国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主力军”。返乡创业、就业青年首选的是农村淘宝“村小二”模式。思维灵活、有较强服务意识、熟悉互联网,都是他们的一大优势!
为了加强农村电商人才支撑,县域电商该如何壮大农村电商队伍?
首先,走出去。学习全国优秀县域经验、参加电商研修班及各类县域电商交流论坛活动,融入圈子。要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带头人作用,发展农村电商实现精准扶贫更要依靠领头人的带领和示范作用。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和部分个体经营户等有潜力、能成长的创业群体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带动农民居民从事电商创业和就业,同时加大加强农村电商政策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育,培育一比农村电商后备力量。同时对这些带头人需要政府创新人才政策,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序列,享受高级人才政策待遇,做到“不能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其次,请进来。在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提供发展平台、解决生活问题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技术人员、企业家等各类人才。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的人才引进,包括聘请外地专家顾问,与外地高校等机构合作办学。
三是在有条件且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园区的建设,为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最后,坚持本土化培养。成立本地化电商培训机构,结合本地职业教育资源。最好的手段是去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只要把现有的人才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就变成了新文明的主导力量,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和嫁接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育培训方面:
一是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为农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培训。
二是创新发展教育培训方式。如对接或搭建各种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实施远程教学培训的新方式,实现资源的自由对接。
三是充分整合平台、社会扶贫机构、高校等资源,为农民提供更多样的培训,实现社会扶贫力量与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的对接。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