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无人便利店:集采式Costco入华凸显三大尴尬

时间:2017-09-15 11:11:50 点击:
来源:36氪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低频、批量采购的模式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而言,交通工具并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批量采购所导致的对家庭仓储空间的巨大限度占用——中国家庭2-4名成员居住的公寓楼并不适合北美居住区那种独立别墅所具备的家庭仓储空间,甚至连中国家庭厨房冰箱的生鲜冷藏空间都无法与Costco所售的产品包装相匹配。

当低频,批量采购的模式无法在本土维持时,消费形态即刻只能演变为中高频、中低量级的消费形态。

那么这种形态会有什么问题?

国内用户的高频、少量的消费习惯已经被电商平台养成,加上区位的劣势带来的交通与时间成本问题使得Costco在高频消费这条路上很难走通。

如果Costco这种仓储式批发超市无法做到周期性的大量出货,对于其货品周转,尤其是生冷冰鲜食品的损耗问题将带来极高的成本。

如若国内用户通过买更大的房子解决了家庭仓储问题,也同时奇迹般的顺应了Costco会员定期批采的建议,这种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必须是Costco用史无前例的低价高质的产品教育中国市场,培养并重建了中国消费者自网购诞生以来的购物习惯——类似淘宝网当年的做法。但在北美由于公共交通、电商、物流、人口基数四方面与中国的差异,这种教育市场成本几乎为0。

第二座大山:走不走本土化路线?那么,走Wholesale模式的Costco的价格是否能做到最低?

显然,在北美乃至全世界其他地区,Costco所售的价格确实是当地同等产品中质量最高,且价格最低的,因为Costco的主要利润来源仅限于其会费,而其货品利润仅仅用于维持日常运营,14%的毛利率是其在全球其他地区保持该价格品质优势经久不衰的秘诀。

而另一面则是Costco用包销协议、极度诱人的大订单作为筹码进而疯狂压低全球各地的供应商与合作品牌方给出的批发价格。旗下Kirkland品牌系列就是其打压合作品牌后,以高纬度打击的竞品的产物。

但截止目前,Costco在中国仍然是一家进口商品超市。

2017年9月12日登陆天猫商城的Costco中国旗舰店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产品发货地点区别与天猫国际的亚洲区仓储物流中心的台湾,变成了宁波保税区。

但至今Costco上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SPU注明是made in China,但在Costco上我们找到了来自其官方与台湾供应商合作后而在台湾生产的货品。同是进口商品,同样海外生产,但与天猫国际的区别仅仅在于物流成本上些许降低和时效性的提升。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宜家家居早在入华开设第一间门店前就已经开始与各地工厂开展了广泛的早期代工业务。

所售的数码产品价格远低于美国B2C电商平台和其他零售店

那么,如果不走本土化会怎样?

关税问题。两者就像华晨宝马3系和宝马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比上和价格上的差别。关税和各种进口产品所涉及的中国产业都是国家保护的对象,另外农产品方面存在来自世界各地病虫害,和卫生检疫标准变化带来的不可控因素——例如日本核辐射食品、进口疫区牛肉、转基因食品等。

库存问题。纯进口商品无法在与中国大陆的零售商超同等产品竞争中保持其批发商的价格的优势,导致了北美地区因为低频大批量采够而形成库存周转时间仅有29.3天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库存压力因此会被放大。

高兴的只能是沃尔玛。已经21年的沃尔玛显然走在了前面:山姆会员店中不乏与中国供应商合作的特选产品,甚至我们还能找到类似上海UTC行家旗下代理的瑞士军刀品牌入驻的身影。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互联网, 电商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