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要转型升级 背后的生意逻辑才是关键
因此,未来1-2年,应当关注的焦点不会具体到种植养殖,而是专注于借助信息化、数据化的手段,在集约化和渠道化方面下足功夫,致力于打通从源头到销售的农业供应链体系。
首先,从需求侧考虑,在选品方面,首先可以专注于水果这一品类,主要原因在于:
①附加值高;
②相对标准化程度高;
③有的品种好储运,有的品种不好储运,我们可以优先发展易于储运的水果品种;
④近几年水果消费日益增高,消费市场已经培育成熟;至于其他几种热门农产品品类-肉、蔬菜、鸡蛋,我们不选择的理由是:
①肉类项目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行业巨头已经呈现,如双汇、温氏、金锣,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②蔬菜属于非标品,不易保管和运输,在全产业链打通初期难以见到收益;③鸡蛋的上下游都很分散,按区域分别聚合在不同的市场,全国范围内整合难度大。
在从源头到销售的农业全产业链条上,我们的思路是:
首先做好渠道和流通。渠道有三类:一、大档口;二、大电商;三、社区店。要做通渠道,要具有同时链接原产地和社区店的能力。对原产地要进行大批量集采才能拿到较低的价格,而对社区店销售要给出足够优惠的价格才能成交,如果不能在两端之间取得平衡,就无法从中获利,如果乐乐和果然优就面临这样矛盾。
除此之外,还面临供应链优化的问题,如百果园通过拓展大量末端店来积攒需求量,希望带动直采,但是由于店铺分散,供应链成本和损耗增加,末端销售价格不得不提升,最终导致末端销售量下降,加上加盟百果园需要高昂的加盟费用,导致他们集中连片的扩店难度非常大,该模式同样难以盈利。我们的解决对策是:
①在流通渠道方面,应由专门的公司集中区域去开拓市场,通过不收加盟费,同时承诺水果品质来吸引社区店加盟,同时搭建S2B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原产地直链社区店的模式提升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②在原产地端,我们寻找或打造拥有商品化(可跨区域运输、标准化)产品的原产地。合理原产地应该为单个水果品种种植面积可达3-5万亩的县。在初期,应寻找拥有1000到2000亩以上土地,已经集中种植某一品类水果且果品较佳的县,联合当地政府,引进当地种植大户,同时有渠道公司的参与,共同在当地投资建设对水果进行分级分拣包装的果品初加工厂,由工厂向当地进行水果集采,借由初加工厂进行原产地整合,再由渠道公司负责销售。
果品经过初加工,不仅能够提高水果品相,提高附加值,又有利于储存和运输,降低供应链成本,但以前由于不能有效聚合大片土地,投资回报率不高而鲜有投入,当土地能够大片聚合后,初加工厂能够在供应链整合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投资就有了意义。
其次要推动土地流转和土地信息采集。要实现原产地集采,先要实现原产地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离不开集中连片土地。要把土地连片集中起来,就需要土地流转。我国土地流转从2012年才开始启动,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累计18.3亿亩耕地,被流转过的不超过3亿亩。土地流转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又由于土地承包权和意向流转者具有空间上的距离,便需要一个土地流转交易的实时交互平台,使交易得以高效率地进行。
同时,承包经营者在选择地块时,需要了解目标地块的权属、位置、地力情况、当地气候条件等信息,从而选择到最适宜的土地来种植目标农作物,这就需要土地信息服务平台,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做好信息上的统筹,并协助县级政府完善当地农业土地的产业规划和市场化运作方案。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