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冰火两重天:一边热闹 一边骚乱
面对这一轮的零售业变革,无论我们是怎样的一家零售企业,无论过去的你有多么伟大,无论现在的你有多么渺小,这一刻,因为顾客的成长,零售业重又回到了同样的起点。中国零售业冰火两重天:一边热闹,一边骚乱
一边热闹、一边骚乱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017年对于中国零售业而言注定将载入史册。
如果说2011年开始双十一的震撼数据对实体零售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加之以“实体零售主力”自居的百货开始出现萎缩与下滑,随之而来的“狼来了”的呼喊不绝于耳,各种实体悲观论甚嚣尘上,这六年里中国零售基本处于线上零售高歌猛进、热闹非凡,线下实体零售疲于保命、异常骚乱的状态。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批有实力的实体零售企业开始大胆尝试拥抱线上零售“新渠道”,大润发的“飞牛”无论从决心还是做法上应该都算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然而几年的拥抱下来,也并没有改变任何一家实体零售企业举步难前的焦灼。
线上零售的非对称价值尴尬
事物发展的规律永远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在实体零售苦苦挣扎的背景下,以阿里、京东为核心的线上零售的高速发展与成长也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拐点。如果说当时的拐点对于线上零售企业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话,2016年线上零售尽管总规模上还在增长,但在增长率和主品类结构上都出现了进一步的增长下滑。
此时线上零售从高增长时代开始放缓已经成为共识,传统强势的标准品类和大众日用消费品的下滑让线上零售也开始出现焦躁与癫狂。要知道线上零售虽然在近十年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成就了巨大的规模价值,然而相较于线下零售而言这种规模并不具有可控性、可视性和相对稳定性。
线上零售的巨量规模的产业价值与顾客价值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的最大表现在于拥有海量商户和产品资源的阿里和京东在顾客的满足程度上,还是集中于价格层面的驱动与吸引,如果离开了价格驱动,顾客的购买理由与购买意愿是否能够保持呢?
另一方面,线上的价格驱动对上游产业链的成本与产业能力升级也形成了巨大的压制,一面是顾客、一面是产业,这种尴尬也越来越明显。
这些年C2B\C2F\S2B各种“先进理念”被奉为至尊,然而,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线上零售所售的大部分商品都还是高度标准化、工业化的产品,这种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还很难看到,即便有也不过是在规格、包装等非核心功能层面进行的优化,并不具有实质性的蜕变。
因此这种不对称并不是通过互联网的无线连接可以消除,相反这种不对称的解决实际上需要线上零售首先对自我的商业理念与商业模式进行修复,由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过渡,带动整个价值链的良性健康发展,创造产业价值与顾客价值改善的平衡。
其次,持续围绕顾客消费动机、意图与行为轨迹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对顾客进行深度兴趣与动机洞察,将这种分析与研究的洞察结果进行反向推动上游供应商进行商品与服务能力的持续优化与改善,不是简单的通过互联网的高效强连接辅之以疯狂的价格促销进行野蛮砍伐。
而事实上这十年里我们看到阿里、京东在供应商能力的反向推动上进步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形成了曾经线下百货的恶习,借助自有平台的强势与垄断进行供应商的裹挟与利益侵占。
最大的进步是平台商户规模、结构和商品品类的持续拉宽,无所不包、无所不卖、甚至是一些违禁商品也会出现在这些平台上,这是在中国网络交易法律尚不健全的环境下的监管缺失,但同时也说明了作为线上零售平台在进行顾客价值深度挖掘方面的局限性与投机性。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