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面临高增长下的成本高压 百货店增速掉队
相较于超市在摸索当中对模式的积极探索,百货业增速遭诟病的原因也多是模式。报告指出,在我国传统零售业中,仍有部分企业将入场费、联营扣点作为其主要利润来源。零售商引厂进店、出租柜台、不掌握产品终端、不参与销售过程、不直接服务顾客,仅在品牌上提供收银和物业管理等商业服务,自助经营功能衰退,市场敏感度低,是当前零售业经营转型、业态升级缓慢的症结之一。而这种经营模式,正是传统百货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此外,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共有的问题是同质化严重,其中百货业约有87%的商品雷同。同质化必然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零售企业微利经营甚至是无利经营。百货业主要的服饰鞋帽商品的层层代理销售模式也缺乏竞争力。报告指出,层层代理制是传统零售行业常用的销售模式,层层加价导致产品价格虚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对于百货业的发展,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指出,传统百货店的角色相当于将库存风险转给了供应商、将价格风险转给了消费者、将物业风险转给了业主,但在如今消费升级加快的环境下,这种角色的竞争力不足。百货店事实上应该朝着双中心的方向转型,一方面服务消费者,另一方面服务品牌商。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