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风口的便利店却飞不起来 痛点何在?
如果说阿里与百联集团战略合作后,“一只靴子落地”行动是一个引子,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快消品行业要进行一个新的形态变革。近期,有着“零售连锁推土机”之称的联华超市被阿里收购了20%的股权后,被赋予了新形态。
我先列几个数据,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从联华近5年财报数字看,大卖场业态的销售额是持续4年下降,从182亿下降到2016财年的162亿。2016财年同店销售也比上一年度下滑2.79%。
联华超市的便利店业态:快客便利店,有1513家门店,直营店805家,一个门店40~50平方,占营业额6%-7%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同店增长6.31%。
庞大的数据差,正体现了便利店和大卖场在市场中的悬殊地位。那么便利店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去击败大卖场,从而走向人生巅峰的呢?青竹君将会为你摘取各大媒体、行业专家的观点去分析一下背后的现象。
一、便利店特别之处
不难看出,与大卖场相比,便利店拥有它独到的特色,作者周宏明先生也对数据做出了解读:
1、固定客户
如7-11便利店主要集中于地铁站沿线和商圈地方,它是建立在一个小商圈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小商圈的定义是10分钟内步行的距离,假设一分钟走80米,那么便利店的服务对象就是半径800米内的客人。走10分钟就能到的店铺,它的便利程度会使附近住户频繁光顾。
店内所摆放的商品也会影响人气度。便利店从曾经贩卖烟,酒,杂志,半成片食品转变到现在的饭团,便当,冷面等即食,热食,成品食物。因为成品是主食,所以购买频率会很高,一些单身男性会成为便利店的固定客。
所以有人说便利店是离家近的食品店也是有原因的。
2、购物时间短
进入店内,选择商品,结帐。这一连串购物行为花费不到5分钟的客人占总的80%。大部分客人进店前就已经决定买什么,直线走向商品所在货架,拿了就去付钱。另外,逗留时间也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逗留的时间越长,消费者的消费额会相应增加。
3、每平方米创造最大的价值
便利店的生产性是零售业中最高的。通常来说店铺面积越大,租金,电费,装璜等经费就越高。店铺虽小生产性能达到第一位是便利店的厉害之处。日本的便利店平均单店面积在110平米左右,SKU数在2,500品类左右,平均客单价能达到46元。所以,日本的便利店通过对顾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增加畅销商品,加速新商品的导入,给顾客带来更满意的商品体验,从而提高来店频率,增加销售额。
通过对每日的POS数据进行彻底的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订单量的预测并进行合理下单,积极引入畅销商品和新商品,滞销商品及时撤除,同时调整货架陈列和库存,从而提升销售额。从而实现了,在有限的卖场空间内推陈出新,追求每平方米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便利店正值风口,谁人来投
风尖浪头,便利店正具如此潜力和优势的时候,为何却没有招来更多的投资者青睐呢?《都说便利店是风口,大风却吹不散便利店的“偏头痛》一文中,娄月有描述到:
如果说几年前便利店的热潮还仅仅停留在行业内部,那么近一年来,这把火则烧到了行业之外,互联网、资本甚至地产商,都开始对便利店虎视眈眈,意欲分一杯羹。频繁在互联网领域使用的“风口”二字,现在也被用在了便利店身上。
无论是门店体验,还是业绩情况,全时都是最接近日资便利店的民族品牌,这也是资本感兴趣的地方。杨波说,“对方找过来的时候,兴趣非常大。讲完模式和经营状况,对方更想投了。但接下来我讲的都是未来长期发展的东西,对方想要的却是短期收益的东西。”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