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品价格高于跨国运输,问题出现在流通成本过高
物流需求并非没有,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对路的车辆。受访的物流企业都提及一个问题:目前国内流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导致物流供、需两端信息没打通,供需不能高效匹配,“车等货”与“货等车”并存。在一些物流公司,货运空载率接近40%,即使在货源充足的上海等地区,公路运输的空驶率也比发达国家高4倍。
——规划不合理,迂回成本和闲置成本造成大量浪费。
地方上虽然越来越重视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但实际资金投入仍不足,远低于对农业、工业领域的投入,企业自建占了很大比例,缺乏统一规划。在物流集散地之间的频繁倒腾,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南京港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刘凯军说,随着船舶大型化,港口经营本该集约化、规模化,但在一些港区,企业自建码头与公共码头共存,武钢的矿石不能在马钢的码头装卸,钢厂的码头不给水泥厂使用,只能来回运。加上布局分散、设施和设备空置,实在是太浪费。
——政策不协调,一些地方管理办法让物流公司无所适从。
“在运输环节,过路费、过桥费的运输成本占了20%以上,还有降低空间。”河南大象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海涛说,国家为鲜活农产品运输开辟了绿色通道,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查得相当严苛,甚至有些不合理:鲜活的鱼虾可以免费,稍微有些冷冻的却不行;猪胴体可以免费,但分割后就不行;装多了不行,装少了也不行。若是送货到多个目的地,常常送到一半,由于车辆满载率不足,明明也没有装别的货,剩下的路途就不能免费了。
各地交通运输管理不统一,给物流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比如,一车货,在A省不算超载,在B省却被认为超载;在甲市能进入主城区,在乙市就要绕行。乱收费乱罚款也较普遍。“因政策不统一、不协调造成的体制性成本,是最需要铲除的。”浙江八方物流贸易部经理舒亚玲说。
高成本流通影响有多大?
不仅加重消费者的负担,也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主要障碍,消费端越远,流通成本越高,产品跑远了根本没有竞争力
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不容小觑。一件商品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通不通、顺不顺、快不快,直接影响最终消费体验和消费意愿。过高的流通成本,不仅增加消费者负担,也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农产品市场为例,流通不畅导致的“卖难买贵”长期困扰产销双方。山西太原市居民向记者反映,每年冬天,菜价总有几天特别贵。有一次,菜市场大白菜1斤卖到2块钱时,却听新闻报道说有的地方大白菜滞销,几分钱1斤都没人要。居民说:“还是咱们的流通不畅,要不然怎能卖不出去呢?”
食品市场存在类似问题。资料显示,近5年我国进口食品消费快速趋旺,年均增长率达15%。随着市场不断开放,进口食品将更多进入中国家庭,对国内市场影响明显,生产企业“压力山大”。
南京奶业集团财务部主管杨东认为,流通成本过高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主要障碍。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家牛奶企业,“卫岗”牌牛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现在“卫岗”奶集中在南京及周边城市销售,因为消费市场越远,流通成本越高。“如果跑远了,跟当地产品相比,就根本没有竞争力。”
流通提质增效对促进消费的作用十分可观。据测算,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7500亿元。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将带来明显的拉动效应。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