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零售下的生鲜智能终端 五大维度四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买菜做饭似乎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不少创业者试图通过自动贩卖机或自提柜,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生鲜购物体验。
现代商业总是在倾尽全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买菜做饭似乎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不少创业者试图通过自动贩卖机或自提柜,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生鲜购物体验。
只不过,生鲜电商本身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那么,这种模式是否会成为新零售的又一个样本?
生鲜智能终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不久前,主营进口高端食品的上海城市超市,开始在上海张江小范围试点生鲜自动贩卖机“城市盒子City Box”,销售的产品以饮料为主,这个并不新鲜,有趣的是,自动贩卖机里,还有由天天果园供货的香蕉等水果,后者在不久前刚刚入股城市超市。
这类以生鲜食品为主要产品的自动贩卖机并非首创,早在2010年,南京街头就出现过大闸蟹贩卖机;2014年,无锡地铁站出现过蔬菜自动贩卖机;而在国外也有香蕉自动售货机等有趣的形态。
除了自动贩卖机,生鲜自提柜也在国内各个城市的小区中出现,和自动贩卖机相比,自提柜的规模和普及率要高。这些生鲜智能终端对于特定人群来说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不过,这种技术及模式是否切实可行?这要从营收、成本、周转率、损耗、体验以及需求场景等多方位考量。
分析生鲜智能终端:五大维度、四个模式
成本:机器制造成本、维护成本、电力成本、场租成本和折旧等。(注意,还有补货成本,生鲜食品保鲜期较短,需要做到精准库存,补货成本必须考虑)
营收:直接销售收入、广告宣传效应。生鲜智能终端通常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因此可以具备销售、宣传和体验等多种功能。
周转率:产品每日销售周转率。
损耗:生鲜食品的损耗必须考虑进去,包括损耗造成的机器维护。
需求场景:生鲜智能终端是一种新零售终端,这个终端要契合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场景,错误的需求契合会适得其反。
以这些要素为参照,我们就可以具体分析不同生鲜智能终端模式的可行性。在分析模式的时候,我们按照两种终端(自动贩卖机/自提柜)和两个场景(公共空间/小区空间),将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业态分为四类。
1、公共空间生鲜自动贩卖机
城市超市的城市盒子、无锡地铁自动卖菜机、南京铁流地铁生鲜贩卖机,都属于这类模式。
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地铁、商场等非居家生活的公共场所。地区属性的不同,带来了需求场景的不同。在这些公共空间,消费者的需求是即时性、冲动性的,他们往往希望马上就能解渴果腹,所以,公共空间生鲜自动贩卖机内,多数是各类饮料和即食食品。
如果在这些区域贩卖食材,那么就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产品的周转率就低,继而导致销量不高。从以往的例子可以看到,以饮料零食为主要产品的自动贩卖机利润空间并不大,再加上生鲜食品的特性,盈利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无锡地铁的自动卖菜机、南京铁流生鲜贩卖机,还是各类在地铁和商城摆设的大闸蟹自动售货机等,这些项目最后都不了了之。
公共空间生鲜自动贩卖机适合的产品也有,但是不多。以香蕉、柑橘类等水果为例,一方面这类水果好存放,另一方面食用方便,拿出来剥皮后就能食用,相比之下,一些其它的水果需要削皮,还会导致汁水四溢,也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