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千亿级消费背后 谁在推波助澜?
而在消费金融领域,惯常的逻辑是,抓到消费场景也就找到了用户。“消费即场景,对场景的争夺和覆盖是消费金融机构的立命之本。” 易观金融中心分析师王蓬博指出。
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表示,需要金融与消费场景的结合。当购买行为与场景紧密结合时,这一消费闭环就会完成得非常快。在设计任何一款产品时,都要做到,融入场景。
依托自身的电商平台,以京东、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已经掌控住一块巨大的消费场景。近年来,它们又将触角不断向外延伸,丰富场景资源。
“走向开放。”这是“花呗”及“白条”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指出的发展策略。
目前,“花呗”除了支持天猫、淘宝等网购平台,还接入了滴滴打车、12306、线下的大型超市商场等高频生活场景。“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不论是我们生态体系内还是我们生态体系外,都可以使用(花呗)。” 蚂蚁金服副总裁、浙江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表示。
同时,“白条”也加紧走出京东生态圈,启动“白条+”战略,接入家装、租房、旅游、教育等多个场景,不断推出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
线上抢场景,线下则抢商户。然而,相比线上的热闹,线下则相对安静很多。除少数产品(如京东金融的“白条闪付”)外,目前线下类产品种类并不多见。“线上线下如何做到更好地融合,如何在线下进行渗透、把信贷服务在实体商铺中的呈现,这些是下一步消费金融发展的契机。”李超预测道。
风控要靠大数据
在场景数量增多扩大、用户规模扩大后,如何控制风险?
“目前,各大平台均自建有大数据征信系统以及风险控制系统。比如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将其拥有的海量消费交易数据作为风控支撑。”王蓬博对记者说。
依托电商积累的用户数据,京东金融构建了大数据模型,预判和规避风险。许凌介绍,京东金融开发了四大体系:风险控制模型体系、量化运营模型体系、用户洞察模型体系、大数据征信模型体系。
“依托大数据征信,目前已完成了超过一亿的用户评分。”许凌表示,未来将从身份特征画像、个人用户评估、履约历史评价、关系网络评估、网络行为偏好及信用风险预测6个维度刻画用户,让系统去“认识”每位用户,依据其信用状况来给予授信。
在风控问题上,“花呗”也推出了一套智能实时风控系统(CTU系统)。
风控能有多智能?蚂蚁金服负责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北京早高峰,如果有人在西二环电子支付了一笔账,几分钟后,这个人又在东四环刷了一笔大额资金,随后又回到西四环刷了一单。那么,系统可能会拒绝这笔支付。
原因在于,早高峰时段,北京的交通状况不会允许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往返西二环到东四环。支付背后的智能风控大脑将自动将其判定为有风险的交易,并做出“拦截”的命令。
然而,“黑科技”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目前的消费金融风控,依旧存在个人数据碎片化严重以及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方面的问题。”王蓬博指出。
李超表示,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风控,主要是在拿数据拟合传统金融机构的测评维度指标。数据越丰富,测评则越接近于准确,而跨平台、多维度的数据共享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但是,目前在这方面,几大平台的态度还是相当谨慎。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