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双十一”千亿级消费背后 谁在推波助澜?

时间:2016-11-16 11:14:59 点击:
来源:互联网 作者:许茜

条评论打印收藏

“双11”落下帷幕,“剁手党”再次刷新消费记录,11日当天的消费金额被推高至千亿级。这份巨额交易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互联网消费类金融产品“后援队”的“默默支持”——不直接给钱,而是把商品“贷”给消费者。

1207.48亿元!2016年“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这一数字在迈入“千亿时代”的同时,也刷新了单日全球零售的历史记录。这份巨额交易成绩单背后,谁在推波助澜?

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蚂蚁金服旗下消费类信贷产品“花呗”支付占比达20%,意味着5个“剁手党”中就有一个使用了此类产品;另一巨头京东系京东金融旗下“白条”也公布了战绩,其用户平均客单价(客单价是指每一个顾客平均购买商品的金额,也即平均交易金额)提升了135%。

瞄准消费把商品“贷”给你

实际上,“花呗”“白条”等是一种个人消费类信贷产品,向用户提供一定的信用额度完成消费,它们有的打出了“这月买、下月还”,有的则采取分期支付的形式。用户在网上购买商品时,使用该类产品,可以在一定额度内进行赊购,而后按期还款。

因而,有人将其理解为信用卡的互联网化,是一张“看不见”的信用卡。

然而,在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李超眼中,传统信用卡与消费类金融产品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消费类金融产品瞄准的是消费,而传统信用卡却并一定。”李超分析,传统信贷强调把额度拨给用户,以其需求进行支配。只是默认钱最终用于消费,却无法把控后端,即用户最终把钱用在了哪儿。而这些新型信贷产品更强调消费,平台实际上只是把商品“贷”给消费者,却不是直接给钱。
这样的产品设计,对于金融平台来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风控能力;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传统信用卡也可以完成赊购功能,为何对消费金融青眼有加呢?

数字可能会告诉答案。据“花呗”官方消息,在使用“花呗”的所有用户中,有60%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信用卡,且近一半用户来自于三四线城市。同时,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90后使用过花呗。这部分年轻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意愿旺盛,但在资金上却有一定的困难。

“消费类金融产品,实际上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没有服务好的群体。”李超指出,由于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充分满足个人消费信贷需求,覆盖人群有限。

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却并不均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整体信贷余额约为94万亿人民币。其中,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19万亿,仅占整体信贷余额的两成左右。

电商巨头齐齐发力这一“风口”

出生在线上土壤的消费金融产品,自然嵌入了互联网的特质——免费。

于是,在许多平台都不难发现“零利率”信贷产品,不靠利息,平台如何实现盈利?

李超向记者介绍,除传统利息收入外,这些新型信贷产品更多着眼于非现金类收益。“一方面,这类金融产品可以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进而带来流量红利;另一方面,在用户黏性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平台对后端商户的吸引力,会有更多的商户愿意落户该平台。”

看来,扩大用户规模,这一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套路”,在消费金融身上依旧适用。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双十一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