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双11 剁手时要警惕哪些新骗术
质量靠谱不?真打折吗?会不会买到假“爆款”……每年双11,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消费者,举报量都会成倍增加。随着今年双11的临近,多年来的这些担忧会有改变吗?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整治以及平台和商家自律下,网络消费环境有改善吗?
网购举报量连续5个月同比增1200%
网络的虚拟性为一些商家的不法行径提供了“温床”。一些网店通过售假、虚标原价、刷单“炒信”、虚假促销、误导宣传等行为,诱骗消费者上当。而每年双11前后都是网购成交量暴涨的时期,针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量也会成倍增加。
——假冒伪劣。从国家信息中心、百度、中诚信等有关机构对去年双11期间电商诚信情况进行的监测看,在媒体和网民曝光的失信案例中,涉嫌售假类占比高达44.82%,同比上升18.2%,售假已成为危害电商诚信的“头号毒瘤”。
——虚标原价。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官网通报了北京国美在线30多个商品存在虚构原价、虚假促销,诱骗消费者等问题,并开出20万元的罚单。例如某款洗衣机的页面标示“原价2098元,活动价1598元”,而该商品在促销前的原价仅为1198元,反而比活动促销价还低。
——刷单“炒信”。家住杭州的王女士自诩为“网购达人”,但就在上个月,她在一家信用等级为“皇冠级”的网店选购了一件“爆款”服饰,收到后却发现是以次充好的差货。“信用等级评价原本是要帮助消费者甄别店家,现在却成了一些不法商家吸引顾客的伎俩。”王女士说。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以来,假冒伪劣、虚假打折、“炒信”等网络消费骗局有增无减。国家发改委12358价格监管平台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网络购物举报量连续5个月同比增长超1200%,其中,6、7月增幅更是高达2447%、2622%。
业内人士分析,六七月份举报量剧增的背后,正是各大电商平台年中大促时间,双11恐怕更“难逃”举报量大增的局面。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认为,网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网购的生态环境,还会对正品、高品质的商品产生“排斥”效应,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网购环境有所改善 但新“病”又露头
近年来,国家对双11等商家重要促销活动进行规范,包括价格、退换货、成交量等,同时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对电商促销均有了法律法规制约。
除了监管,企业自律也逐步跟进。数据显示,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之间,阿里巴巴旗下平台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约有675个假货生产点、仓储点和销售点被关闭。同时,阿里还主动关闭了18万多家各类不合规的淘宝店铺。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