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家生鲜电商,1%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7%巨额亏损……
首先,国内有现成的冷链资源,顺丰、阿里、京东这些涉足生鲜电商的巨头都在砸巨资建设自己的冷链系统。生鲜电商的创业公司完全可以搭便车,借助巨头已经搭建好的冷链物流系统,完成自己的产品配送。
比如,今年京东生鲜将大闸蟹视为其在冷链“鲜活宅配”领域的一次重大升级,覆盖了200多个城市。其中,华东区域的陆运将全程采用冷藏车,具有深冷、冷冻、冷藏、控温四大温层,可配送几乎全品类生鲜产品。其他区域采用航空直发,机场提发货也均采用冷藏车。配送时间则压缩到48小时之内,有超过170个城市可提供次日达服务,其他城市可以实现隔日达。
大闸蟹是生鲜电商继荔枝、樱桃之后的又一冷链大考,而今年不管是售卖大闸蟹的生鲜电商还是传统大闸蟹商家都可搭乘京东生鲜的大闸蟹冷链专线。
其次,生鲜电商不必贸然布局全国,专注区域反而能降低冷链物流难度,减少开支。
美国生鲜电商LocalHarvest将农场和消费者聚集在平台上。消费者在进入网站搜索农产品的同时,网站利用谷歌地图定位消费者的地点,并找到其周边可提供相应农产品的农场。这样一来,消费者购买到的食物通过本地区宅配的形式即可完成运输。而国内的区域生鲜电商鲜直达也是依托北方最大蔬菜基地辐射周边地区。
虽然有上述两条路径可供选择,但创业者们依然缺乏安全感。一是因为借道巨头搭建的冷链物流,议价空间小,只能看别人脸色吃饭;二是国内其他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多为零散专线,几乎都是B2B模式,尚未形成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服务质量也难以掌控;三是开疆拓土依然是现阶段大多数生鲜电商的心愿,他们并不满足于区域市场。
于是自建冷链物流就成为一种主流玩法。美味七七在拿到亚马逊2 000万美元投资后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冷链物流,先是建立全程冷链物流干线,并在上海建立1万多平方米的中央仓储,紧接着还在冷链车和零单配送之间加入了中转站。2014年底,美味七七已在上海设置了30个站点。
自建冷链物流成本巨大,有的生鲜电商已经为此投入了上亿元。这样不计成本的投入很难维持公司运转。说白了,这都是靠资金维系,一旦资本不愿意再输血,那死亡便在所难免。今年4月美味七七宣布倒闭时,还拖欠供应商货款上千万元。
当然,生鲜电商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采取第三方冷链干线运输+自建落地配的方式。现在,天天果园、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均在自有冷库、车队和区域配送团队建设上下功夫,但资本是否愿意继续供养依然是悬在它们头顶的利剑。
总之,冷链物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钱的问题。
农场主陷阱
生鲜电商最大的难题在供应链的后端——产地和农户。
事实上,很多生鲜电商都在扮演“二道贩子”的角色,从传统渠道商手里购买生鲜产品,再搬到电商平台上卖。不是他们不想实现从田间地头直达用户餐桌,而是通向源头的供应链管理堪比蜀道更难。
2014年4月,淘宝聚划算推出浙江遂昌深山散养生态土猪的预售,并联合当地农户、政府、电商共同操作:农户提供散养猪,地方政府给予信誉背书和行政支持,当地电商负责运营,聚划算负责整合宣传资源。活动首发当日售出6 093斤猪肉,营业额超过18万元。谁知,等客户收到货后,由于品质问题,差评、退款、退货纷至,活动操盘店铺评分由原来的4.8分一下子落到了4.4分。这个案例足以说明供应链管控之难。
但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游戏要继续,就必须向深水区挺进,而方法无外乎两种:
第一种是自建农场和基地。早在2008年,沱沱工社就斥巨资在北京平谷自建1 050亩生产基地,种植有机蔬菜,养殖有机家禽、家畜。
但这样一来,弊端就很明显。其自产自销的有机农产品品类有限,销售额更多来自非有机的中高端农产品,比如进口肉类、水果。
于是,今年年初沱沱工社决定以合作的方式去做供应链管理。比如说农户拥有一千亩质量品质上乘的苹果,沱沱工社负责把它商品化,包括出资金,找销路。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就和沱沱工社形成了一个商品合伙人体系。
——这是 第二种方法:与基地、农户结成合作联盟。
其实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以最少的成本,建立最优的供应链,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上。而靠一己之力建立生产基地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虽然很多创业者都有成为农场主的梦想和情怀,但通过合作模式,对现有基地、农场进行高度整合,才是正途。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