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医药冷链事业揭秘?今年收入目标4个亿
而相对医药冷链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有一批企业和人群却陷入了恐慌——医药代理。曾有供应链资深人士指出,当医药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物流将成为促使医药电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随之而来的便是缩短医药流通链条,医药代理企业的存在价值也将会被极大的缩减。
一位不具名的医药资深人士则否定了以上看法,“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医药领域相关企业中的工业、商业和物流分工一定是存在合理性的,物流不可能完全取代商业。”该人士指出,医药代理除了发挥仓储物流功能以外,还发挥着代垫资金、营销推广、渠道管理等维持整个链条运转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物流代理”。
上述人士指出,是医药市场化进程的缓慢导致了医药代理缺乏转型的动力,“始终扮演仓储和销售角色的医药代理可替代性非常高,但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医疗专业性,现在正是市场倒逼医药代理向学术及销售增值服务方向做出转型的最佳时期。”他强调,随着交易的电子化,医药代表的信息交流功能必然被逐渐弱化,但专业方面的功能仍是无可取代的。
然而,对医药冷链可能性的讨论远不止这些,亿邦动力网询问了多为行业人士,并整理了他们对冷链物流发展的预测:
(1)线上销售处方药是必然趋势,但需要相关法规去保障。一旦政策开放,缺少了中间企业的把控,行业中对医药冷链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一定不能送错、一定要低温运输保障药品质量、一定要保证追溯数据的准确性,甚至最后一公里配送都一定要责任到人。
(2)2016年医药冷链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生产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已经不再是“送到”,而是逐渐转向关注整体解决方案,在物流的基础上增加订单管理、增值服务、记录追溯等需求,对服务要求也会更加细化。
(3)“专业”和“精细”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而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形式还需要法律法规推动。如“疫苗不允许通过代理模式流通”的要求,这种改变流通模型的形式无法由市场决定,必须由政策推动。
(4)进入医药冷链领域的企业将非常多元化,包括拥有订单优势的大型国有医药企业、拥有全国网络基础的社会物流企业,以及经过小范围试水后,即将涌现出来的医药冷链公司。
马建聪表示,很多拥有高品质服务和网络资源的企业都有机会在医药冷链行业占得一席之位,但医药电商平台自建配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自建运输不符合医药电商平台的成本结构,自建一个医药冷仓的成本在一亿元以上,即使是改造也要上千万,而大型冷运车每辆的成本也要超过百万,这对于每个订单毛利只有 10%的业态是不可想象的。”他认为,在未来,第三方物流仍是医药行业的运输主力。
此外,他还预测,虽然中间环节不能被完全取代,但医药流通的扁平化是必然趋势。而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药品价格,他表示,药品并非普通的自有流通产品,每一种药都有被选择的必要性,因此,药品价格不会仅仅由于缩减了流通环节而下降。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