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物流”尚缺企业间商业协同机制
其次,大数据应用使物流企业之间,电商与物流行业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张昊举例,如菜鸟网络的天网预警雷达和物流路径优化是典型应用,菜鸟是电子商务物流开放数据平台,目前菜鸟天网预警雷达的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让物流公司实时掌握整张物流网络每个环节的“未来包裹量预测”和“繁忙度实况预警”。
“互联网+”克服物流业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分散性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为107万亿元,同比增长6.2%,社会物流总费用5万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即使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物流业重要性的显现,政府出台了不少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主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从土地、税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2015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提出引入信息化发展现代物流,智能物流开始受到重视。“政策在与时俱进,现在已经到了利用互联网指导物流业的关口。”业内人士说。
“我国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互联网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互联网在时域和空域上是无限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需求和供给信息都囊括其中,正好可以弥补物流业的需求与供给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分散性。”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副院长王耀球肯定了互联网信息在物流管理应用中所起的作用。在各自为战的物流业未进入互联网时,资源闲置率高,效率低下;进入互联网后,可以大大提升物流资产和资源的利用率。
抓“标准”已刻不容缓
“‘互联网+’高效物流模式将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业的运作效率和水平;对贸易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分散的物流企业利益链条都是一个冲击。”王耀球认为,“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关键点有二:需出台网络化的标准和合作机制。
“目前制约智能物流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标准。”张昊指出,一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完善还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的现实。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法律滞后、空白点多,现有规定效力等级低,法律制度不完善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产业配套水平亟待跟进。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初步成型,对行业的“硬约束”正逐步消退,但满足电子商务的定制化物流基础设施仍显不足,适应碎片化订单处理的仓储服务欠缺,物流配送终端资源整合不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开放不足,没有实现跨地区跨行业信息共享。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