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大腕的游戏:生鲜电商背靠大树才有出路?

时间:2016-07-18 10:02:54 点击: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赵陈婷 彭海斌

条评论打印收藏

“整个生鲜盈利水平取决于供应链程度、仓库的周转程度。而生鲜的损耗是非常大的,本来生活现在的整体损耗才1%,在整个行业中算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仓储物流的成本2016年比2015年整体降低了40%~50%。”在喻华峰看来,如果本来生活的规模继续扩大,运营继续相对提升,上游的供应链的水平继续提高,相信有一天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盈利状态。

牟西军认为这么多年该踏过的坑,该踩过的雷都经历过了。“如果不客气地说,盈利和不盈利,现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没有盈利是因为我们在供应链、物流等上面还想再继续做点事情,在这一块做进一步的投入。”

按照天天果园的预期,公司最快近一两年达到盈利水平。

“我相信友商们在盈利方面的表现应该也都差不多,主要看大家关注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盈利而盈利,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牟西军补充道。

生鲜电商消费者对于收到商品的新鲜度、及时性等要求都比较高。但是目前国内冷链的发展,从前端到后端都还不足。想要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问题不仅仅是最后一公里,从最开始的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一整套冷链体系目前还不是很成熟。

除了物流,生鲜电商上游的供应链尴尬同样一直存在。

喻华峰认为从2012年至今,生鲜电商还没有真正黏住用户,模式也还没有成熟;技术性的难题还在突破,冷链的保鲜技术、配送的实效,生鲜包装的进一步标准化,这些都有待慢慢地进行培养。

而做了多年3C产品的王笑松最多的抱怨是,相比3C生鲜的标准化太低。“中国太大,好东西太多,京东生鲜要把好东西搬上网,而好东西往往并没有好的标准化,这是京东生鲜的重大挑战,也是重要的机会。”

王笑松解释自己接手京东生鲜四个月没有大动作的原因是想要在一开始把基础打牢固。

而这背后,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是,在地大物博但农产品缺少品牌经营意识的中国经营好一个生鲜品类有多难?

2014年夏季,中国的生鲜电商企业们曾一窝蜂地投入网上卖荔枝的热潮中,只可惜很多电商公司花了大价钱做荔枝结果大都以亏本结束。

“2014年南方下雨下到7月份,下雨耽误采摘,荔枝就没法发货,然后电商平台很多的用户就会不满意,还没等到总结经验教训,当年的荔枝季节已经过去。而第二年又一个荔枝采摘周期来临的时候,又将面对新的情况。”从媒体人跨界做生鲜电商,喻华峰的经验教训是真正要卖好荔枝可能要三年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时间门槛和经验门槛是特别高的。

而大电商平台们自己做生鲜同样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作为一个相当考验供应链的领域,需要从每一个生鲜品类的标准开始介入,综合考虑机制、时间成本。

京东在去年花费4个月去测试一个“跑步鸡”模式。具体模式是,京东生鲜跟贫困农户合作,为每一个贫困农户提供100只鸡,京东提供免息贷款让他们帮忙养殖,每只鸡带测量脚环,还有现场监控,方便了解这只鸡的成长情况。然后,京东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贫困农户不需要花钱就可以参与进来。通过这个方式,一方面扶贫,另一方为市场提供真正的土鸡。

“怎么让脚环防水还不能被鸡啄坏?如何教农户定期给脚环充电?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很多困难,京东还在摸索。”王笑松解释道。

此外,目前国内几家生鲜电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没有做出足够的差异化。

“目前生鲜电商还是存在严重的趋同竞争,比如产品雷同、营销雷同等,缺乏在源头品牌锻造上的工作,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核心能力的专注等。”闫小波认为,生鲜电商本身的发展还是在逐步趋向理性和成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 生鲜电商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