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PK电商,能“动手”的尽量别吵吵
在被电商“压制”多年后,实体零售业也是时候扬眉吐气了。
我们总结传统实体零售业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值得标记的阶段:
1、计划经济时代:1949年起。这个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处于资源严重匮乏的阶段,多数的物资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造成了商品严重的供不应求,且出现肆意拉升价格的垄断局面。国家为了反垄断,特此成立了国字头的百货公司,但计划经济的本质使得物品的流通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此时盈利并不是直接目的,商品分配成为了国民的基本保障。这个阶段的零售百货更像是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而其能提供的无非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资,竞争力无从谈起。
2、野蛮生长时代:1978年起。这个时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国家对零售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
1)调整零售业国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允许工业自销,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得商品市场价格得以成型、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供需关系得以平衡、提高效率增加动能,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3)国家加大了对零售业的投入,推动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到1992年年底,我国零售业的固定资产原值接近2000亿元,虽然零售企业数量猛增,但却存在组织体系较为分散、业态种类较少的问题。
3、外商“入侵”的时代:1995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分为改革和开放两个过程进行的。改革是体制的改革,而开放是允许外资企业的入驻。95、96年,世界零售巨头家乐福、沃尔玛相继进入中国,在内力和外力的双重驱动下,中国零售业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个时期,零售行业不仅出现了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同时从单一的百货店业态形式丰富成为包括综合超市、超级卖场、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连锁店等多种业态;在管理水平、服务意识、人员素质、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也日趋完善。
4、电商冲击时代:2003年起。传统零售行业的分水岭基本可以从2003年淘宝的正式上线开始,尽管此前有8848这样的电商鼻祖出现,但并未形成像淘宝一样的颠覆式效应。而从2003年淘宝上线至今,我们也可将这个阶段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003年起,电子商务萌芽,包括淘宝、京东在内的电商霸主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那个时候互联网未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更无从谈起,电子商务在当时只覆盖了少部分的“时髦人”,但市场远未教育成型。
这个阶段,实体零售开始感受到寒意,但并未影响大局。
2)2009年起,电商普及加速、互联网覆盖广泛,阿里成功打造双十一,不过第一年的销售额不过5000万;传统实体连锁龙头苏宁正式上线苏宁易购,开始双线互动;2010年京东实现开放平台战略,打破原有自营模式,迅速扩充SKU,并凭借刘强东的战略大胆,叫板苏宁国美,正面开撕。
这个阶段,电子商务破冰而发,依托人口红利和互联网流量优势,销售额逐年数倍激增,传统零售行业在此阶段被打了一记重拳,关店潮开始涌现;
3)2013年前后,O2O开始在中国“走俏”,围绕线上线下的新型零售模式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热、资本热。
这个阶段,有3个关键词:1、全渠道;尽管前有苏宁、国美的试水探路,但真正的全渠道一词在2013年前后才被真正的叫热;2、体验式购物;这个过程类似于美特斯邦威的体验式门店开始“变形”,进店WiFi、咖啡提供、网订店取等等服务上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3、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万达广场、大悦城,他们将商场的服务形态从起初的售货升级成为集售货、餐饮、休闲、母婴等于一身的综合商业联盟体,消费者在这里可以体会到购+娱的双重体验;
5、实体经济的春天:2016年—
至于是不是春天来了,我们仍然需要先打一个问号。因为毕竟“事业未竟”。但至少我们该抱有一种希望。当电商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在寻求扩增销售额的时间出现了烧钱的现象,而这对于正常经济的商业本质来说并不是良性的商业运作,那到底实体经济的春天在哪儿?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商业经济发展到今天,价格已不是绝对的决定性因素,以往用户网购得益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价格优惠和品类多,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外大牌舶来品进入中国,价格显然已经不是最主要,而品质和特色正在加深它的权重,而这正是实体店的优势所在;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