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据说,生鲜电商模式有九大硬伤
我正在生鲜电商创业路上前行。相对于前几年,生鲜电商已经没有那么火爆了。拿到投资的很多,快速扩张的也有很多。烧了那么多钱,但也许并没有出现真正走得通的生鲜电商模式。越痛苦越反思,看多了关于各家生鲜电商的新闻,参加了一些互联创业的大会,找了一些生鲜行业里的朋友们交流。虽然没有最终找到路在何方,但收获很多。这里写的是一个不同角度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共鸣。
一、蔬菜水果人人都需要
生鲜电商能吸引那么多的人前赴后继的加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都认为这是刚需,市场巨大。可是这个角度不完全正确。没有生鲜电商也没有听说谁饿死了,而且大家都吃得越来越好。早些年有一个由政府推动的“菜蓝子”工程,为的是解决国民吃饭吃菜问题,而那个时期可能生鲜电商创业的最佳时期。现在不管你是吃外卖,下馆子,还是自已做。已有的蔬菜水果供应体系已解决了每个人日常需求。生鲜电商所认为的市场需求大,是在假设已有生鲜水果供应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也许存在于以前的“菜蓝子工程“时期,但以后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确实是人人都需要,但不是人人都需要从你这里买。
二、生鲜行业电商化趋势
淘宝那么火,电商时代来了。各行业都在往电商行业投入资源,努力抓住这个电商时代,好像只剩下生鲜这个行业的蓝海了。我们都在想当然认为如果其它行业一样,这个行业也应该被电商化。所以我们做吧,抢在风口上,肯定能成功。
您真的认为生鲜为何是最后一个风口蓝海?是因为消费需求的即时性、产品的非标准化、难以保存损耗大吗?我觉得这并不是全部原因,我想从蔬菜水果生鲜生产供应消费体系来全局来分析。
1、生产供应者是农户,是农业而非工业。地里长出来的产品特性是非标准化,或者很难标准化。前几年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火爆其原因是什么?农产品从地里长出来了,由于农产品的特性,运输不畅,或者还有销售信息不畅通,无法及时到达每一位用户手中。各地的农产品大量积压后,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工业深加工可能就是最快最好的方式。不管是桔子变成桔子汁,把蔬菜变成蔬菜汁,或者是加工成其它产品,这都没有解决把农产品保鲜保质的卖出去的问题。随着物流体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几乎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运输不畅和销售信息的问题了。
2、分销体系中间商不管有几级,由于生产的分散性与消费需求的品类丰富性,这需要中间商们从全国各地采集不同的产品送达一个地方,然后再分销出去。他存在的价值是把产品由农户那里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虽然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这个分销只是三级或者四级,但中国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就靠这个已有系统解决。这个已有的供应体系非常宠大。
3、生鲜消费需求与特性不同于其它任何产品,除了高频和即时性,应该还包括了消费者真实看到、摸到、品尝。消费者需面对产品实物依据其外观、色感,质感,新鲜,味道等等再来决定买不买。我们都买过菜,买过水果等,如果是能先品尝味道再买,我们一定会先品尝。而电商从购买行为这一点来说实质就是消费者展示产品图片和文字,吸引购买。
互联网给我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便捷。对于生鲜行业来说,实物销售这个方式,无法用一个简单的电商模式来替代。如果生鲜电商要做成功,必须真正找到电商在这个行业中应用的真正价值。
三、集中采购便宜又优质
从产地直接采购然后直接面对用户销售,现在流行的叫法是做垂直电商。这种方式省去了中间商加价的环节,所以销售价格很低。这个逻辑很简单,基乎所有人都会这么认为。其实也许真实情况并没想的那么美好。
1、采购成本由生产成本决定,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是固定的。在原有的供销体系中,有一个职业叫“代采”,他的工作就是从田间地头把产品买回来,然后在本地直接卖给各地前来采购的分销商。“代采”非常清楚产品成本与本地批发出去的价格波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谁来买,其采购成本只会跟采购量有关系。
2、直接对用户销售需要运输,分检,配送。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力、场地、设备等投入。当你从这些下功夫去完善整个体系时,初期成本是非常高的。而在某一个区域的分销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以后,这个成本也不见得会下降。体系建立并运行正常,需要足够的销售量,销售量不够会导至采购回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一个产品在库三天以上基本可以算成损耗。就算勉强能卖,那也因为不新鲜导至退货,结果仍然是损耗。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