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电商进农村的“八部曲”
推动电商进农村意义重大,既是商务部促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解决农村与城市、生产与市场时空远隔问题的重大举措。当前,电商进农村面临无产品、无人才、无网络、无交通四大瓶颈,要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分层有序各司其职、快速见效”三大原则,奏响“八部曲”,用标准化的模式启动电商进农村工作。
电商进农村是商务部促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与城市、生产与市场时空远隔问题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挖掘农产品销售和工业品“下乡”的价值,有利于拓市场、扩消费、稳增长,有利于农民增收、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总的来看,开展电商进农村就是要实现“三到”:即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能看到,通过农产品电商渠道能买到,农民能赚到。
“四无”掣肘电商进农村
当前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主要面临四个处境:一是县乡政府高度重视,认为是县乡发展的机遇,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二是农民听说政府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致富,很想参与,但是不会做;三是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安排专门资金,期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是担心资金被挪用或乱用,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四是平台商、物流商、设备商等各方企业,听说政府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纷纷行动,但是利益交杂、五花八门、越做越乱。
任何产品要通过电子商务出售,只要具备产品、人才、网络、快递四个条件就可以起步了,但目前在农村搞电子商务恰恰是“四无”。
第一,无产品。广大乡村地区的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的传统生活。农产品要么缺乏特色,要么有特色没规模,要么有规模没价值,要么有价值没品牌,很难形成网上可销售的商品。
第二,无人才。成功的电商村、淘宝村往往都是有头脑的年轻人带头做电商,给村民做出示范。但是当前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没有懂电商、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
第三,无网络。当前,相当多的村屯还没有宽带网络,没有接入互联网,有些贫困山村甚至连电都没有通,或者电压不稳定,硬件基础比较弱。
第四,无交通。农产品大多是生鲜,对物流配送体系的要求非常高。但中国很多乡村山高水远路不通,连基本的邮件都无法及时通达,货物的流通远跟不上电商发展的速度。
提高电商进农村工作的标准化
尽管农村发展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农村发展电商的基础、问题、思路大同小异。要从省、县、乡、村分层次探索实践,用标准化模式推动电商进农村工作,成熟后复制推广。
省级层面要做到“六有”:
第一,要有牵头单位统筹组织。电商进农村工程涉及多部门,需要省级商务厅牵头,统筹协调,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电商进农村示范工程的各项工作。
第二,要有省级电商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渠道。若每个县都开发自己的销售平台,一是投入维护多,二是知名度低,效果不一定好。可以由省级统一开发电商公共销售平台进行营销,为全省区农产品电商提供公共销售渠道。同时打通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销售渠道。
第三,要有省级统一开发的手机APP。建立本省区农产品营销手机APP软件平台和对外宣传窗口,既让农村电商运营服务更便利、更快捷、更全面,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知道偏远的山区有好产品在销售。
第四,要有省区级的统一培训。省区商务厅要统筹各方资源,对电商进农村政府相关部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合作社等参与电商进农村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第五,要有省区级统一设计的Logo。设计电商进农村统一Logo,统一形象、统一标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影响力和关注度。
第六,要有统一建设的二维码溯源体系。在省区级建设二维码溯源中心,县乡级建设二维码分中心,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应用体系,实现“一物一码”,使每一件电商农产品都有身份证,流通全程可追溯,可防伪,提升品牌,汇集数据,提高产品信誉度、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定制生产奠定基础。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