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成本高、设施少 解读生鲜电商发展遭遇物流瓶颈
从企业的角度讲,发展冷链配送首先要过成本关。
包装材料和冷媒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例如,顺丰研发的EPP循环保温箱重量更轻、更抗压耐摔,就降低了冷链配送成本;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时,顺丰改用自主研发的超低温蓄冷剂代替干冰配送冰激凌,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延长了保冷时间。
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也可以降低成本。我国生鲜食品冷链派送成本高,一个客观原因是运输多是单向的,因此干线冷藏车常有空返情况。菜鸟网络通过沟通电商和寄递企业信息,一方面将生鲜产品物流订单化零为整,摊薄成本;另一方面返程时不开冷气,常温运输日常消费品,提高了冷藏车使用效率。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冷链配送企业找出既保鲜又节能的配送温度,也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不过,冷链配送的投入一定会大于普通快递,因此,走专业化道路是发展冷链配送更为现实的选择。邵钟林说:“固体、液体、冷冻、冷藏、肉类、蔬菜等不同商品的冷链运输要求各不相同,所需设备、技术要求也不相同,专做一类可以减少前期投入。或者也可以专做仓储、干线运输或宅配等环节中的一个,做专做精。”
发展冷链配送,政府部门细化标准、加强监管必不可少。一家冷链物流企业员工告诉记者,冷链运输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也没有具备强制力的标准,冷链配送质量参差不齐与此不无关系。“有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温度合适,还有个别不规范的企业抱有侥幸心理,想着就算中途关会儿冷气,消费者也看不出来。”
“跨省冷链运输不给力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给冷藏车办通行证是个大难题。”顺丰冷运相关负责人说,“此外,目前冷藏车多数是由改装厂定制改装的,厢体制造工艺技术、制冷设备技术更新速度很快,但车型公告的要求时间长,制约了冷链新技术的应用。按照现行规定,如果我们使用安全性更高的真空胎,反而无法登记上牌。”
专家认为,要解决冷链配送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还需为企业清障搭台。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