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十大误解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形势深刻变化,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意义重大。但围绕“一带一路”,舆论中有一些认知错误不断地发酵、传播和扩散,需要注意并加以纠正。
误解一:“一带一路”走的是张骞、郑和的路子
经济外交远远早于政治外交。“丝绸之路”在远古的欧亚大通道上,一直是贸易通道和文化融合之道。张骞出使西域其实走的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商旅古道,只不过到汉初为匈奴所阻断了。《汉书·张骞传》记载,骞出使后对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要比郑和下西洋早数千年。秦国统一到番禺(广州)时,南洋贸易已经非常繁荣了。
误解二:“一带一路”参与者只有65个国家、国内18个省
“一带一路”早期布局是有重点的,但不排他。国内18个省、沿途65个国家无疑是重点。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信息数据化的今天,任何一地的优劣势都是相对的。中外各地区都有机会享受“带路”红利。只要把握机会,扬长避短,都可以搭乘便车,顺势而为。
误解三:“一带一路”是转移中国“过剩产能”
当然,中国过剩产能一部分是可以协商利用的。更多合作项目是按照有关国家的实际需求,将中国的优势资源与有关国家的优势互补互用,共同开发。“一带一路”将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误解四:“一带一路”是中国“乱烧钱”、“大跃进”
“一带一路”是全球参与共建的长期项目,坚持市场运作,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带路”建设的确要花钱修路,但这是与沿路各国协商共建,不是单方面援助、施舍行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问题,更是金融界的市场行为,决不是“大跃进”运动。
误解五:“一带一路”是重建“宗藩体系”
这是没有常识或者别有用心的推测。世界早就进入了主权平等的新时代。这是一个互敬互让、完全平等的国际合作模式,并且严格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误解六:“一带一路”只是“铺路架桥”、“建港修仓”
交通和物流设施建设不是唯一目的。“一带一路”目标要实现“五通”,交通只是其中之一,“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次符合民意民心的全方位交流和合作。
误解七:“一带一路”是中国制定规则
“一带一路”,好事大家商量着一起办,各施所能,各施所长,实现互利共赢、互惠互利。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现行公认的国际法体系是指导“带路”建设的指导规则,没有必要另起炉灶。
误解八:“一带一路”是生态灾难
“一带一路”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浪费,节约成本,合理利用资源,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环保和社会责任的其他游戏规则来制定投资与贸易政策。所有的发展都不会以牺牲环保和生态作为代价。“带路”合作,还可以让各方交流生态经验和技术。
误解九:“一带一路”是与TPP、TTIP对抗
“一带一路”标准虽然模糊、灵活一点,但它是有底限的,也就是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美国的自由贸易新标准、高标准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中国对TPP、TTIP一直采取包容和积极加入的姿态。中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了。预计不久的将来,中美会互搭便车,此大势所趋也。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