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物流地产四大家族:史上最全的34家物流地产商盘点

时间:2016-03-07 16:06:54 点击:
来源:链客网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国资做物流地产是否合适?正像北京建设高层说的,国企在物流地产拿地时的优势会比较明显。试想,同样是苏州物流中心,如果当年除了普洛斯,还有另外一家不错的国企可供选择的话,苏州政府是否会有不同的选择?

而且,很多外资由于海外总部方面以及投资人要求等因素,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后退出一个物流地产的项目,但是国企可能会持有的更长久一些,不确定性稍微小一些,“政治更正确”一些,这些都可能是未来拿地竞争时政府需要考虑的东西。

另外,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可能也希望能在普洛斯、嘉民之外,有更多新鲜的选择,民企的宇培、易商,国企的北京建设、宝湾物流等等,或许在服务体验方面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进入正题,首先要提一下北京建设,这是一家近期非常锐意进取的企业。它的母公司北京控股集团旗下有多家香港上市公司,可以说在资本运作方面的基因是根深蒂固的。而北京建设的物流地产也同样是贯彻这个思路,产品和标准都是与普洛斯、嘉民等看齐的,做的就是一种实质上的金融产品。

大家都知道,物流地产只有一两个项目是没有任何竞争力,比如通过规模化、网络化的布局,想方设法为客户创造成本减低、管理优化的空间,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三年的极速扩张之后,北京建设旗下物业市值由50万港元上升到29亿港元,激增近6000倍,目前已经成熟的物流仓储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这也吸引了很多外界资本的垂青。去年下半年,日本的三菱、三井以真金白银投资了北京建设,令其如虎添翼。

北京建设从2010年开始介入物流地产,正在通过收购和自建两条路线向“三年400万平方米”的规模化目标挺进。如去年下半年北京建设从CBREGlobalInvestor手中收购了位于上海浦东浦东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上海凡宜和外高桥保税物流中心。

顺便一提的是,这个项目可谓命途多舛,一开始本来在外高桥手中,后来在2007年卖给雄心万丈的日本新熙地,2009年金融危机新熙地仓皇撤出中国,把项目留给荷兰ING,结果后来ING也受危机影响被迫卖项目还债,又卖给了CBREGlobalInvestor。兜了一圈,这个项目终于又回到了国资怀抱。

北京建设虽然是国企,但是合作方面一贯是长袖善舞。除了这次准备引入的外资伙伴外,通州马驹桥口岸项目是和香港嘉里集团及和记黄埔共同投资开发的,海口保税区奢侈品物流项目则引入了澳大利亚CellAquaculture。

在北京建设这400万平方米的计划中,有100万平方米是冷链仓储。这是很明智的一步,因为在中国目前高涨的物流需求下,现代化物流仓储本就严重供应不足,而冷链这种更加专业化的仓储更是寥寥无几,抢先布局会在未来有相当的先发优势。

 8/10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物流地产,物流,物流地产商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