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将为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深化改革和创新引领二者双轮驱动的思想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不合理,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时效性、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笔者的观察是,应该从供需结构性调整、提升科技因素在供给侧的比重、供给过程与效率的创新度等方面发力和做足功课。对于宏观经济基本面来说称为供给侧改革,在物流业界层面称之为“供需链管理改善”更为合适。就国内物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是其业务模式调整、技术装备升级以及企业高速发展的一次机遇。
从经济的宏观方面看,市场供需平衡,需要物流业迈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加速商品流通速度,减少流通环节,都需要物流业的支持。
从经济的微观方面看,企业经营成本日益高涨,产品附加值不高,从而形成了供给侧的致命硬伤。中国制造业还处于低附加值阶段,曾经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生产经营成本逐渐增高,在总收益中成本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这样的结果是:现有产品产能过剩,同时成本不断高涨,使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大幅下降。而转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就需要高品质的物流服务,但现阶段我国物流业整体服务能力不强,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基础的仓储和运输服务,没有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服务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是我们现阶段要去探索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如何构建高效率、高品质物流提出了新方向。
物流服务结构是大短板
从物流业的角度看,目前物流外包比例在上升,物流服务个性化需求在增长,当前物流业在向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但物流业本身还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效供给。
2016年的重头戏应该是以解决物流服务结构性矛盾,推动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重中之重。
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5%,与2010年的17.8%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8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
这说明,中国物流服务的结构、质量、效率都存在许多问题。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2014年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在28位。业内测算,如果物流成本减半,可新增经济效益5万多亿元。
目前中国企业社会物流总费用高主要表现在:仓储保管费用高位运行、综合运输费用总额较高等方面(虽然中国单位产品的运价远低于美国,但因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导致无法统一调度导致无效运输比较多)。商品的总量以及单位商品的在仓时间和运输时间都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现在国内许多产业在转型升级时,物流成为发展变革的瓶颈约束。
中国地域辽阔并且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天然资源分散、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造成了运输方式选用上的不合理现象的形成。大量本应通过铁路和水路运输的中长距离运输由公路运输承担,这无疑抬高了综合运输成本。
此外,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多式联运体系,从而使物流末端成本居高不下。如何降低商品流通物流成本需要科学论证和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
物流效率低下,造成产品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所占据。并导致物流成本具体分摊在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上所占的比重,平均达到50%至70%甚至更高,从而成为了扩大内需、增进消费的新障碍。
“互联网+”高效物流如何参与这场改革?
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是重要途径。具体包括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的行动计划,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通过互联网云仓系统、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智能运输路径规划系统、行业数据信息平台等来实现。具体如下:
1)抓住创新驱动的新机遇,加快适应新需求的服务创新。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理念,抓住鼓励创新政策和整个产业落后服务面临淘汰的机遇,在制造业精益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物流园区、快递服务等众多具备创新服务潜能的领域,以更新更优质的服务占领市场。
要真正抓住供给侧改革给物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精致服务”和“百年老店”的精神,改变传统物流业发展依赖低水平规模的扩张,苦练企业管理提升内功,把活做专、做精,确立向管理要效率、靠管理优化供给、用创新来满足供给端结构性改革后的新需求。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