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生鲜电商盈利无期 出路在哪儿引人深思

时间:2016-02-26 16:33:41 点击:
来源:品途网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生鲜电商要做出成效,的确是需要烧钱,但是不断地拿钱去补贴顾客是行不通的。生鲜电商烧钱,应该在供给侧和中间端烧钱,最好是在中间端进行大幅投入。

电商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可谓如火如荼,生鲜电商被业界视为电商最后一片蓝海。自2012年发展元年起,生鲜电商历经4年多的发展,已经筛出一些比较牛掰的选手,但领衔者却并未领先,大家都在烧钱,亏损严重。生鲜电商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及早从亏损漩涡中解脱,请看此文的分析。

生鲜+互联网,还能干么?

前一阵有两个消息炸乱了生鲜界:一个是联想佳沃市集CEO崔晓琦再次离职的消息,崔晓琦曾在卓越亚马逊就职,后在凡客担任过COO、总裁。此后,崔晓琦加入顺丰优选出任CEO,涉足生鲜电商领域。2015年5月离开顺丰优选,8月进入佳沃市集,12月他再次离开佳沃市集时做出“暂时不会再碰生鲜电商了”的表示。

另一个消息是上海抢鲜购创始人鲁振旺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上同步发出的自述长文“放弃生鲜电商,很艰难,但是我还能怎么做”,讲述了他自2014年开始调研生鲜电商以及创办抢鲜购项目20个月以来的生鲜电商经历,从无到有到艰难到放弃的过程。

这两位也算是电商领域的翘楚和执牛耳者,并不是行业菜鸟,连他们都对生鲜言败,着实打击了很多正要投入此行以及还在里面扑腾的人。

那生鲜+互联网还能干么?无数对生鲜憧憬的人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

别把盈利当儿戏,补贴引流还是算了

生鲜电商存在一些众所周知公认的难点,比如非标准化、冷链运输和仓储的需要、最后到家的配送难题等。难点是客观存在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投入,没有钱是不行的。问题就卡在这里,花钱去解决这些问题,钱能不能收回?

最终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成,无论表象是怎么样的,本质只有一条:是否能盈利。从是否盈利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电商的低价补贴引流,形成粘性客户变现的套路已经证明在生鲜领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
首先非标是拦路虎,因为生鲜非标的特性,直接导致总运营成本高于线下批零体系,线上需求和供应匹配等于是将原来顾客在实体店内自主购物的过程货币化了,价格自然是提高了。天猫京东为何涉猎生鲜一直没有很大成效,重要原因是传统电商赖以快速复制扩张的基础:标准化难以做到,没有标准化就难以规模化,边际成本就没法下降。

其次是农产品质量,传统线下的农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品牌效应非常弱,价格基本成了唯一的质量分级依据,且并不准确如意。线下的农产品质量如果不想或不能做任何改变,只是将农产品换一个地方卖,将互联网当作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这种方式是没戏的,顾客在线上买农产品,要么就要比线下更便宜,要么就要比线下好很多。所以,一个运行成本高于线下的电商市场,用顾客补贴去打,那就是一个无底洞。因此,只要是对标线下菜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生鲜项目,或者是不渗透到生产端改进农产品质量,只对接到批发市场这一端和消费者端的生鲜项目,无论是2B的还是2C的,都必死无疑。低毛利低利润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不管规模做到多大。当然,如果是2VC,那就另说了。

从长远看,项目最终的盈利能力,笔者认为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边际成本和溢价。如果一个生鲜项目,有途径使得边际成本下降、溢价提升,这个生意就可以做。但是前面已经论证过,生鲜电商在早期边际成本降不下来,说明生鲜电商想通过先补贴顾客做大规模后再变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早期盈利的必经之路,做溢价

生鲜电商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提升溢价,用溢价去覆盖较高的运营成本,保持早期的盈利性。等到前面说的那些非标化、冷链和配送等各种大小坑都逐渐填满了,才能进行规模化发展,边际成本下降也才成为可能,那时候才具有价格优势,具备了直接打击线下市场的能力。

要做溢价,只有提升农产品质量,就不得不谈到政府大力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关于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我觉得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先生在他的微博上发的 “从包子的故事看供给测改革”这篇小文章有必要读一下。

孙教授有两个看法:首先肯定了需求端已经无法拉动经济发展了,需要在供给侧做文章;其次,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并不是说供给侧提供了适销对路的产品,就一切万事大吉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地带问题——中间端。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生鲜电商,生鲜电商盈利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