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那些坑:复购率不高,冷链物流太贵
三、势头凶猛的生鲜电商,是什么拉低了它们的竞争力
供应端:“产地直供”,常常沦为营销标签
1.产地与非产地真假难辨
由于果蔬的自身属性,很难从外观上直接鉴别其来源。一些来源不明的水果,经电商的包装与宣传后,就成了来自产地的“高品质有机水果”。更有甚者,供应商拿南美猕猴桃冒充新西兰奇异果,用国产大樱桃冒充美国车厘子等。
2.电商与产地合作的尴尬:大型供应商合作困难,小型农场不愿意合作
生鲜电商繁杂的种类与小规模需求量,在原产地和种植基地的庞大产量面前很难具备真正的话语权。而一些小的农场或合作社,种植、销售还是采取传统的的模式,有时很难满足电商的高标准要求。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北京京郊仅有5%的农场配有标准化生产的设备及大棚管理设施。
3.电商想要水果,可是产地只有蔬菜种的好
蔬菜种植的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52%京郊农场生产项目包括蔬菜种植,但是由于蔬菜的属性,运输过程损失大、储藏要求高、电商不易获利,大多数电商更愿意销售一些议价较高的水果,而国内种植水果的农场大多都不具备专业、专职的技术人员,管理也仅靠农场主一人。缺乏标准化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设备配置率低导致水果很难达到大规模电商销售的标准。
4.采购成本高,“获利”产品优先直采
由于各家电商的经营模式,现阶段各家电商的采购成本依然较高。采购策略通常是主要依靠批发市场直供,只有像一些主打的特色水果,才会派专人到产地种植园采购。
物流端:配送成了心病,选冷链价太高,选普运耗损大
冷链公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卸货前才开空调的类似事件屡屡发生;物流成本太高提高了商品单价,压缩了市场的同时也压缩了利润空间。
1.全程冷链成口号,“断链”现象已成常态
目前的主流电商平台分为自建冷链配送,如顺丰优选、沱沱工社和外包第三方物流,如本来生活。但是一些物流平台的专业度和配送质量良莠不齐。运送过程中存在从“仓库-配送站点-消费者”的配送环节中存在“断链”、超出保鲜温度等问题。
2.“最后一公里”监管不到,限时配送不达标
现在除一些自有物流较强的电商,大多数电商都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和众包配送。由于电商监管范围延伸不到配送环节,很多物流自身管理松散、兼职配送员流动性大,导致一些生鲜食品不能及时配送,平台宣传的两小时配送成了“空头支票”。
消费端:复购率不高,如何粘住消费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