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唯捷城配王琦:轻资产重运营才是城市配送的出路

时间:2016-01-25 13:36:22 点击: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房煜

条评论打印收藏

d5b47d324f446c406221c7758cc8df8d.jpg

2015年,同城配送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但是在这个需求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始终没有出现三通一达这样的巨头。2014年创业成立的唯捷城配通过摸索认识到,服务比资源更重要。

我离开中远集团开始做城配的时候,选择的是B2B市场。因为我发现城配的痛点在于低水平低效率服务,当然这也是城配市场的现状。

唯捷选择做企业级客户,在这个空间去做供应链的优化,去做运营的提升,我们认为是有机会的。一般特别零散的单子,你去做过度优化,可能对方还不愿意去支付这个溢价,这样一来就麻烦。做企业还是要赚钱的,所以服务有专业需求的客户,价值会得到比较大的回报。

像我们这种小的企业在成长的路上,几乎每天都在变异,时刻都在快速地迭代。自创业以来,唯捷发展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进入市场。早期没有进入市场的时候,我把这个市场的需求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进来以后才发现,那些都是伪需求。进入市场后,先弄清楚了我们到底该跟谁做生意,然后就是解决客户分层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如何把客户服务好的问题。早期客户数量少的时候,比较好弄。但当订单从几十单跳到几百单,再跳到一两千单的时候,这给我们的运营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运营做不好,就会违背唯捷的初衷。我们希望高度满足客户需求,可能很多同城公司把自己作为一个资源平台,但我更愿意唯捷做一个服务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我们有一段时间停止了业务拓展,潜心研究如何服务好现有客户,怎样抓运营当中的几个关键点。

第三个阶段,我们从厦门搬到了上海。当时我们就想有没有机会,去构建一个多点服务体系。在我看来,这是当时城配行业的第二个痛点。早期的时候,城配企业很小,虽然它的体量是快递市场的三倍,事实上城配行业没有出现像三通一达这样的企业。

这个痛点,也是我的客户给我提出来的,他说在福州、汕头有需求,我说我弄不了,客户很失望,说你看上去很专业,为什么弄不了。当时给我很大震动,所以我想我们有没有机会构建全网的服务平台?无论我们的客户是有两个城市,还是有二十个城市,我们都希望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他。

于是我们20153月份把总部从厦门搬到上海,在不同城市复制厦门模式。这一阶段我们大概花了半年多时间,大概在全国十二个城市首批试点,情况还不错。

总体而言,至少在厦门我们实现了从01,在上海,我们实现了从110,这个还是比较客观的。

现在处于第四个阶段,我们希望在资本的助力之下,能够有效地在某些市场、某些区域去做深度的挖掘,同时会在网络建设方面,力度更高一些,比如在长三角会做品牌深耕。

元旦之前,我还特意到广州去拜访一些餐饮老板,在现有城市里,他有一些门店,也有中央厨房,当他去其它城市做布局的时候,初期的单量无法支撑他去构建一个早期成熟的物流体系的时候,我们的物流价值会非常大,我们可以用低成本帮助他在这个城市实现物流供给。我们帮一些有多点需求的客户做配送,能够有效弥补他们的短板。

做物流总有轻和重之分。在资产这一端,唯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做的比较轻,这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唯捷作为一个很晚才成立的公司,我们也没有大量资金购置这些东西。第二,其实整个城配里的供给面供大于求。换句话说,即使我有钱来购置资产,这些资产所给我带来的回报恐怕也是低的,是社会层面的一种浪费。

现在中国城配的小货车有超过500万台,我认为少100万台,城市也不受什么影响,那些资产就是冗余资产。所以在资产端,唯捷不会做重,更多会通过整合,优化资源的方式。

但是在另外一端,运营端会做重,会去找客户,找客户需求的痛点,我们会围绕这些痛点做方案,把这些方案做很好的规划实施,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做的非常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把很多运营的东西,运营的效率、安全,对于数据指标的一些采集,会把它镶嵌在我们的系统里,所以唯捷会在系统端,运营端做得很重。我们是轻资产重服务的模式,一个模式如果两端都很轻,是有问题的。

从资本角度看,大家对同城配送从来没有这么乐观过,因为以前同城配送在整个物流体系里是最弱的一环。随着产业发展的程度,资本们看到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资本希望在同城这个领域投出一个顺丰或者德邦,这个意愿是可以理解的。

这样会让整个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资本进来以后,原有的产业生态会被破坏,一些企业正常的发展规律会被打破,可能整个成长周期要变得更短,这让同城配送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

从现在行业状况来看,一些城配主体都还比较稳定,有两类主体,一类是小车队,一类是小的城配第三方,这些公司有他们的客户,虽然不多,一年营收两三百万,对于他们养家糊口是没有问题的。我认为他们在未来面对的挑战可能更大一些。现在国内的城配公司,包括小车队,大概有将近20万家,再过五年,可能剩下2万家足够了。

第二类,是互联网或者其他跨界过来的朋友,他们可能受滴滴模式的影响,他们做一个资源平台,有无数个车,只要你用车,他就能够满足,这个入口也是对的。

但是考虑到物流市场的非标场景,物流市场的竞争维度要比客流市场更复杂。如果对应滴滴在客流市场,资本投入了100亿找了这个拐点,那么对应的在物流市场,我们可能需要5000亿,需要更大的能量注入才能找到这个拐点。

第三类企业,就像唯捷这种,我们从物流企业出来,我们希望在这个市场里面做一些局部的创新,然后去找这个市场里面的细分,切入中高端市场,可能我们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么有格局,我们只是想做一个服务平台。唯捷这边是没有标品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可能增长速度比较慢,但可能跟客户的黏性会更强一些。我们的丢失率是低于3%的,也就说一年下来,97%的客户都会跟我们续签。

滴滴打车模式对货运行业的影响。分两方面来看,从正面角度看,滴滴打车模式确实有它的价值,它会降低车辆空驶的时间窗口,降低空驶率,提升车辆空闲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它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是场景不同,客流市场非常简单,标准的资源载体,标准的计费,北京和上海不同,但至少北京市内一样,上海和上海的一样。他们的场景标准化非常强。

但是货运就非常难。我们有常温货和冷链货,分重货跟轻货;我们有面包车、金杯车、62车等等。任何一个标准的变化,计费的标准就会不同。甚至说,我们同样的车型,都是金杯,但是从A运到B,也不一样,是一次上楼,一次不上楼,这也是不一样的;都要上楼,有没有货梯不一样,要不要开箱也不一样。

所以在整个物流的场景里面,非标准因素太多了,所以这样就会给标准场景的制定带来几何量级的变化。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关键字: “唯捷城配”,“王琦”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