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场景串不起来 O2O将没有完美结局
所以整个行业触目所及的都是捞快钱失败黯然退出的创业例子,如梯子网,剩下的则不断转型和变换产品线,这只说明不能用营销的思维来做运营,不能用产品的思维来做服务,在线教育这种需要深耕的行业,并不适合那些急功近利的创业者。
互联网+实验室
做O2O的另一个冲动在于有了靠谱的产品和可观的基础用户是不是就要及时做加法,这在很多行业里都有实践,比如Uber和滴滴,产品扩张上一向贪大求全,宁滥勿纵。
这并不是真对这些业务深具信心,而是另有考量,烧钱的打车业务虽然亏损,但掌握了基础用户,可以输出到近似的专车、拼车等产品寻找盈利点,不足为外人道的逻辑则是,更多的亏损意味着更多的用户,越陷越深的投资人反而会陷在独角兽的兴奋中不能自拔。
王卫的顺丰嘿客尝试的是另一条路,即有了仓储物流和配送资源是不是就有资格来做O2O,他的初衷未必是对社区O2O有多高的期望,而是想给劳动密集型的快递企业另找一个升级到“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的管道,或者说给电商打工的顺丰想用社区电商来完成逆袭,所想象出来的场景包括,用户如果跳过在家中等快递的环节,而直接在附近的嘿客店中消费,是不是更开心?实际上这就是误判产生的伪需求,在成本和体验上也没有创造出不同的优势。
盈利之殇
很多创业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扩张的野心,但小而美的模式必须有利润支撑,前有大平台的烧钱打压,后有新进者的同质化竞争,想要赚钱谈何容易。
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通过服务的延续性找到有意愿付费的用户是一种能力,很多微商的朋友圈杀熟并不能算是商业模式,精益创业需要仔细计算成本的合理定价能力,这对资源、运营和服务有很高要求,涉及到品牌的塑造,需要很强的留存用户转化能力,需要团队和投资人的坚忍和耐心。
遗憾的是,目前O2O并没有这样的创业环境,但从中也能看出未来的几个趋势:
1、渠道化
不想太早卖身,又要生存下去的一个好办法是渠道化,典型的像P2P租车,因为既不能与神州租车、一嗨租车这样的上市公司比拼,又面临滴滴和Uber的业态挤压,融资特别困难,如友友租车就尝试一边转向分时租赁,一边加速电动化,通过把自己变成电动车企业的前端用户获取渠道,以赢得车企的支持,又能在政府治理交通和缓解污染的过程特别是一线城市充电站的布局中坐享其利,可算是明智之举,与线下企业的融合创造了一种暂时的双赢关系。另一种如易到用车,在出行市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多年来力拼服务体验却日益边缘化,拿到乐视的投资是渠道化的无奈选择,无论易到的车辆未来如何沦为乐视电视、车载系统或其他什么新鲜玩艺的展示空间,都不是易到所能控制的了。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