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场景串不起来 O2O将没有完美结局
CEO这个称呼从高冷的符号变得如隔壁老王般亲民,是拜全民创业潮之所赐,但更多是O2O的功劳,几年前谈理想,谈创业,好歹要凑上几位产品、运营和技术大牛,才能玩一把资本认可的风云际会,如今建个公众号就能开门接客了,创业成本的不断下探,让很多人为创业的春天欢呼,不过雪莱的名言反过来也成立,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雨后春笋般的O2O服务创造了三类玩家,首先是草根创业者,他们集中在餐饮、社区和汽车后服务等浅水区,通过搭建移动平台从传统行业中集客,企图先将后者管道化,尔后再徐图颠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度过最初的危险期,就可以快速复制和扩张,成功的如雕爷,而由于试错成本低,失败也是相对的,往往愈挫愈奋,屡败屡战,如爱拼车的杨洋失败后建立了小饭桌;大黄蜂打车团队又打造出爱屋吉屋。
另一类是传统企业的转型,他们认识到移动时代是一部残酷的成长史,与其让别人颠覆,不如自我革命,典型的如e袋洗,已有24年历史的荣昌洗衣原来就是洗染巨无霸,之所以把已经成熟的线下布局拆出上门O2O模式,当然不为赚钱—99元一袋加上补贴并不是理性的商业模式—而是只为线上集客,这种以进为退,以攻为守符合传统企业的转型布局,虽然不见得成功,但多半会比草根创业活得长久。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BAT平台上连接的那些小生意,BAT不在乎他们的生死,但流量足以为其造血,这使得后者有可能变成垂直领域的滴滴。
资本寒冬下,O2O当初是怎样的春天般繁盛,现在就是如何的憔悴和凋零,很多商业模式之所以禁不起推敲,除了估值泡沫,最主要的就是产品围合中的几个关键场景串不起来。
补贴创造伪需求
O2O场景中最先被描绘的就是需求,懒人经济下时常有似是而非的痛点被发掘出来加以互联网改造,例如洗车。一大堆创业公司发现了这个看起来特别LOW的消费场景,问题诸如:
体验不佳
随意定价
……
但忽视了支撑这种服务的“核心技术”,对于洗干净一辆车来说,高压水枪仍是比骑着三轮的上门小工更简单、更有效也更有说服力的洗车方式,何况所谓的上门洗车仍需要车主全程陪同,对懒人一族来说并不达标。
从商业模式上说,上门洗车的效率也大成疑问。一名洗车点的员工一天洗50辆车没有问题,而上门洗车尽管覆盖区域更广,一个员工最多也就能洗20辆,这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模式表面上提升了体验,但均摊的服务成本更高,依靠补贴的新客二次转化率极低。每逢过节必排长队的洗车点早就证明,这不是一项高频服务,用户对结果比过程更关注,上门洗车活在没补贴必死,有补贴则慢性自杀的尴尬中。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