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双11:消费时代变迁 难撼电商格局
那些仅因价格而聚拢来的消费者,必将仅因价格而离去,尽管离去的那一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和那些以“改变购物方式”为根本目标的外国同行不同,在中国最早的电商“8848”轰然倒下后,几乎所有的电商都以价格战为核心手段发家、在江湖中生存。
从炮火中来到炮火中去,在这样疯狂的价格战中,也催生了中国电商彪悍的配送体系、物流体系甚至支付体系。而在价格战的背后,则是电商平台众多拿不上台面的小手段和盘外招。一位电商行业从业者对腾讯科技表示:“价格战的背后,是品质的下降和小卖家的生存艰难。”
很多相关调查报告表示,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对价格的敏感度在降低。但目前而言,在中国价格战依然是抢夺市场份额和营销的最重要手段,今年双十一,参战的众多电商平台,依然无一例外祭出价格战法宝。
价格战是双刃剑
电商的价格战模仿对象来自传统零售行业。
在京东还在摸索新蛋模式的时候,中国零售史上最有名的价格屠夫国美(微博)悍然向永乐电器(后被国美收购)、苏宁先后发起价格战,在价格战中甚至出现奇怪一幕:来国美购买商品的大多为供应商员工,因为促销品价格过低,供应商不得不选择将促销品自行抢购回来。随后京东也迅速跟进价格战,仅仅用一年时间就打垮了在中国电商届有“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新蛋。
在首战告捷后,尝到价格战甜头的京东把矛头指向苏宁、国美,爆发了2012年的815价格战,随后在中国电商领域,价格战开始成为常态。
这种价格战的出现是必然,电商曾以100%的速度规模增长,背后则是中国经济增长与互联网人口增长的双重红利。但随着经济萎缩,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本市场却仍然要求电商高速增长,面临市场份额和上市双重压力的电商平台们的最好办法就是发动价格战。
但这种价格战对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却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虽然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都反复对外宣称,中国的消费者正在从价格导向趋向价值导向,但事实是价格战培养出的不仅仅是购买方式、消费方式,而是生活方式。
一位家电行业从业者对腾讯科技表示:“电商价格战让消费者们习惯了高质量和低价格,那么要么电商平台长时间供应相关产品,要么就是品牌方为了满足价格要求牺牲品质和价值。”在他看来,前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马力的水泵和不断漏水的水桶,这基本上就是国内B2C电商的现状。”原当当COO黄若认为,花钱请客户谁都能办得到,打折、赠送、免单等方式能很快吸引一批客户来,让客户留下来才是学问。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