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B2B看物流仓储互联网化重要性
而京东的“自营”B2C业务要能真正成为“制造商/品牌商”的“首要”选择,前提条件是京东作为“采购方/分销方”的供应链管理效率与成本能够优于企业自己的电商直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要条件是京东能够以“采购方(买家)”与“物流商”的双重身份,与制造商/品牌商(供应商)同时实现两个层面(采购/物流)的B2B电子商务的外部业务协同,否则难以真正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京东在这个方面似乎也已经遇到了十几年前国内诸多先进企业(如华为、联想等)在实施企业外部B2B电子商务战略时,所曾经同样遇到过的“无法有效实现与供应商的电子化互联互通,难以与供应商内部系统实现高度集成”等难题。
根据2015年8月京东所透露出的公开资料来看,京东目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与其众多外部供应商实现电子化在线业务协同,但目前能够实施EDI的供应商仅70多家,每周通过EDI实现的采购订单金额仅9000万(照此推算全年仅不到50亿),与京东自营B2C业务全年超过2000亿的采购量相比,份额不到3%,占比很小。这说明京东要想与其庞大的供应商(制造商/品牌商)群体之间实现基于B2B电子商务的高效率、低成本,以体现其标榜的“不可替代”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京东于2015年5月出资入股传统ERP管理软件厂商“金蝶”,似乎也与其作为“供应商”身份,试图在总额近万亿规模的企业“非生产物料采购”市场有所作为相关。作为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的众多“非生产物料供应商”之一,京东要想能从中快速脱颖而出,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做其它供应商目前还做不到的事:“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B2B企业非生产采购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现与企业内部采购流程的电子化互联互通,并达成与企业内部ERP系统的高度集成”。因为这一点目前正是诸多大中型企业的“非生产采购”业务的需求痛点所在。年销售高达250亿美金的世界级办公用品供应商“史泰博”,能够仅用成立不到20年时间就成为跨国巨头,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正是来源于此。
(3)阿里的“菜鸟网络”。尽管阿里与京东之间存在所谓“平台”模式与“自营”模式之争,但其实阿里(及京东)的未来发展还面临另一个重要竞争对手“企业官网商城”的威胁。随着“制造商/品牌商”电商销售的规模化发展,企业自建“官网商城”的成本与价格优势很有可能将逐步凸显,当前市场份额绝对领先的淘宝/天猫的电商销售“通道”地位或将被严重削弱(海尔、华为、小米等企业官网商城的销售业绩早就给阿里敲响了警钟)。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