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山寨商品 天猫引入“众评”模式
“康帅博”“依利”“白事可乐”“王老古”……看到这些名称,你认得出是在“山寨”谁吗?
为了傍上知名品牌的顺风车,一些山寨商品往往会有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名字;在外观设计上,山寨商品也会尽量与知名品牌靠拢,鱼目混珠。
对于这类商品,阿里巴巴集团采取了新举措。9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旗下的天猫商城中,以“大数据+大众评审”为核心的“组合拳”来打击山寨商品及商标,已有近两百个涉嫌山寨的品牌被识别并遭处理。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山寨商品的认定和处理,在法律界一向较为模糊,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需要注意把握行为的边界;此次天猫商城结合“大数据+大众评审”的形式打击山寨商品,其效果值得期待。
大数据提高识别山寨效率
据了解,此次天猫商城利用“大数据+大众评审”打击山寨商品的机制,目前已经开始运转、发挥作用。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了这套机制的整个流程。
首先,天猫商城会利用大数据对品牌库做日常的对接和扫描,通过对商标(商品)做文字、图像等方面的比对,筛选出具有一定混淆度的商标(商品),这些被筛选出来的数据将组成“山寨预警模型”。
“此次山寨商品的识别和管控,是由阿里巴巴集团品控部门,通过对平台商品质量的日常大数据进行监控分析挖掘出的。”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天猫商城拥有自己的品牌库,会和国家品牌库进行对接、校验,将天猫商城中的所有品牌与知名品牌进行近似比对,通过平台大数据挖掘多个维度(如消费者评价等)的信息,产生预警数据。
在经过大数据筛选后,这些涉嫌山寨的商标(商品)会被提交到淘宝大众评审员参与判断,每个商标(商品)需要至少推送给800至1000名大众评审员参与判断。
这些大众评审员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商标(商品)的外观、形状等方面,对“是否会产生混淆”这个问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如果超过一定比例的评审员认为该商标(商品)对其产生了混淆,天猫即会启动一系列治理机制,比如该商标所属的旗舰店不再续签、相关商品删除等处理,未来还会考虑通过限制贷款、限制活动等手段对山寨商品作不同程度的处理。
“目前已超过23万人参与了评审,处理了两百多个山寨品牌。”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电商行业分析师冯林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非常重视对山寨商品的打击:“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或者出现山寨商品,会影响消费者对其信赖以及自身声誉,认为平台至少在供应商把控环节上标准较低,进而产生对平台销售的所有商品的不信任情绪。”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