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布局移动支付 体验和资金安全受关注
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相关行业经历着深刻变革,争先进入移动互联领域,争夺市场份额。移动支付涉及众多应用场景,掌握着众多用户支付数据,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而“得入口者得天下”,因此移动支付成为了各商家争相布局的战略要地,未来移动支付的趋势不可逆转。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提升 互联网企业占据市场优势
201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4年我国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电子支付业务保持增长态势,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其中,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5%和134.30%。
移动支付市场的高速增长首先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3G和4G通信的大范围推广,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134.8亿元,同比增长115.5%,为2011年市场规模的7倍多。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的数据,2014年,受4G移动用户大幅增长和数据流量资费持续下降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20.62亿G,同比增长62.9%,增速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205M,同比增长47.1%。其中手机上网流量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6.8%,同比增长了95.1%。
移动支付市场的高速增长也得益于互联网巨头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加速布局。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由于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而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市场数据来看,分别属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企业共占据了90.7%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其中支付宝的份额更是达到了统治性的77.2%,而财付通的市场份额为13.5%。两家企业在春节假期时开展的“红包大战”,使得银行卡绑定数大幅上升,基于支付宝和财付通的移动支付用户也得到了显著增长。
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共存 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占据主导
移动支付按照技术形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网上支付经验、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将桌面互联网的模式照搬过来,实现手机端转账、消费等功能。
第二类是O2O电子商务支付。主导这一类支付方式的依然是互联网支付企业,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技术,使用二维码、基于位置的低功耗蓝牙(BLE)、手机刷卡器等支付技术实现支付功能。
第三类是近场支付。这一类支付方式的主导方是具有国家背景的银联、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其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通过电子设备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实现脱离互联网的线下支付,其主要优势在于国家信誉对资金安全保障。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