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上演“百淘大战” 潜在的危机有哪些
据笔者接触到的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不少跨境电商拿到的所谓授权多是来自于国内的生产厂家,或者类似“北京以赛斯国际商贸有限公司”这样的外贸公司:一则海外品牌的总部不一定知道有授权这回事,二则这些生产厂家、外贸公司和海外总部有没有关系还是另一回事。
可以想见,随着跨境电商竞争的加剧,此类“假授权”事件还会不断曝出。
除了已经初现端倪的货源问题,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还在后面:同质化。90%以上的海淘电商60%以上的货物是纸尿裤和奶粉,其他主营商品也没有太大差别。而纸尿裤品牌无外乎日本花王、大王、尤妮佳,奶粉品牌主要是德国爱他美、荷兰牛栏、美素几种。中国电商和消费者的疯狂需求让海外品牌也很诧异,但危机正潜伏其中——短时间内所有电商都在争抢几个品牌的后果是什么?假洋货、假授权的滋生、价格的上涨还是其次,据笔者了解到的信息,目前不少垂直电商的奶粉纸尿裤已经处于高库存,在大家都在吆喝奶粉纸尿裤的状态下,他们将如何卖出去自己的那一份?
同时,高库存还会给一些创业公司带来严重的资金周转问题和较高的仓储成本。在巨头价格战的压力下,无论降价与否,利润都会受到影响。
跨境电商渠道进口流程
2、跨境电商尚未形成品牌,仍处“百淘大战”
不同于淘宝刚诞生时国内电商的一片荒芜,现在的海淘跨境电商可以说从开始萌芽就是群雄并起了。跨境电商更像是一个被政府政策提前催生的早产儿:
自2013年底起,宁波、上海、重庆、杭州、郑州、广州、深圳7个城市跨境电商贸易试点相继开放,给予跨境电商税收上的优惠,即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的海外商品只需缴纳等同于个人物品的“行邮税”,免去一般进口贸易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
2014年7月,海关总署出台《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即业内熟知的“56号文”和“57号文”,从政策层面承认了跨境电子商务,认可了业内通行的保税进口模式。
政策的风口下,资本闻风而来,在每一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2014年都涌现了几家背靠保税区的跨境电商。较早的天猫国际2014年2月成立,一号店的“一号海淘”2014年9月入驻上海自贸区,唯品会全球特卖、亚马逊直邮、聚美海外购也差不多同时间成立。到了今年初,网易公司经过4个月的紧急筹备上线“考拉海购”,同时上线的还有顺丰海淘。忙于上市的京东直到今年4月才推出“京东全球购”。自此,电商巨头、大牌互联网公司、物流公司全部卷入“新战争”。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