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阿里苏宁联姻 京东失意国美得意

时间:2015-08-14 17:30:24 点击:
来源:互联网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阿里苏宁的“阿苏恋”,失意的是京东,得意的是国美。

阿里与苏宁实现联姻,刷爆了媒体圈和中国零售业的焦点。随着阿里与苏宁硝烟逐渐散去,环顾身边的“战友”,业界普遍认为最受伤的就是京东。8月10日-13日,京东股价连续受挫持续走低,8月10日一天就重挫6.3%,显示出资本市场对于京东未来的担忧。出乎意料的是,另一位“战友”国美,8月11日,国美开盘每股1.55元,较上一交易日收盘升逾11.5%,盘中交易中最高上涨16%至1.61元,创下自7月3日以来的最高盘中交易价。

不仅如此,投行和各路专家话锋一转,纷纷“抛砖”看好国美。瑞银发布报告重申对国美电器买入投资评级,目标价2.02元。该行表示,“阿里苏宁互相入股、合作的交易反映线下门店、物流及售后服务的价值。此交易可令市场发掘国美的线下资产的应有价值,因国美及苏宁在线下均坐拥数千万线下客户基础”。专家方面,齐鲁国际控股分析师柯坚表示,“国美自去年以来也启动了O2O模式,允许用户在其网站上购物,然后在方便的地点取货。阿里与苏宁的合作证明了O2O模式的可行性和国美战略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尤其是线上线下的大融合尤为买单。无论是阿里与苏宁结合,还是此前的京东入股永辉超市,都预示着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时代正在到来。而从消费者层面,随着生活与移动应用越发的密不可分,单纯的线上无法满足人们全方位的体验需求,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在各路渠道中自由穿行产生消费行为。且随着消费行为的纯熟,线下适合需体验的中高端商品结构、线上适合中低端、标准化商品、移动端的消费行为比起PC端更加探低的趋势愈发显现,电商与实体商业融合才是零售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互联网+”的本质特点。

阿里与苏宁进行战略合作,就是看中了苏宁的线下资产,也说明在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时代,线下资产变得至关重要。

7月26日,国美宣布收购黄光裕手中的非上市零售网络和供应链资产。通过此次交易,国美门店数量达到1714家,并覆盖全国各级城市;物流覆盖600多个城市、2500多个县区、45000多个乡镇,并全部实现本地化物流配送安装;售后方面,国美在全国400多个城市建有2000多个网点的售后服务平台。

苏宁方面在此次合作中称,苏宁云商辐射全国的1600多家线下门店、5000个售后服务网点,物流拥有452万平方米仓储面积,8个全国航空枢纽、49个区域物流中心。

国美整合后,与苏宁首次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较高下,双方的业绩均在千亿左右,整个资产大盘难分伯仲。在零售业中,相信也只有这两家能够有如此庞大的体量和资产规模,也难怪“阿苏恋”后传出了“美东恋”和“百美恋”。

翻开两家2014年的业绩,双方线上线下均在千亿营收的规模,而苏宁营业亏损14.59亿元,通过REITs的资产运作才勉强维持了8.66亿的利润;而国美的上市部分加上此前披露的非上市部分的总利润达到15.65利润。

正负利润的分水岭,还要回溯到2013年苏宁推行线上线下同价开始,看似理想的线上线下同价却为苏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众所周知,供应商在向零售商提供商品时本身就按照不同渠道的消费习惯,推出了线上特供机和线下机两大类,渠道重合度极低,这本来就是一个雾里看花的伪命题。即使当年苏宁不区分机型,在一线城市的线下市场逐渐被电商蚕食的背景下,加之线下线上成本等同的前提下,降低线下高毛利商品的利润去对对标自己的线上无异于自宫,而同价并未给苏宁带来预期的流量与规模利润。国美则选择线上线下对标京东,瓜分京东市场的策略。当年业绩显示,苏宁同店增长降至6.36 %,净利润为3.66亿元,同比下滑86.32%;国美同店增长达到了13.7%,净利润8.92亿元。

如今,各零售商也对线上线下同价闭口不谈,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线下、线上、移动端的商品结构与消费特点的不同。

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则在于线上发展策略的迥异,苏宁与国美对待线上发展则是两种不同的策略,苏宁通过收购美团、红孩子、PPTV加自开发的形式,开始拓展全品类走向综合类电商之路,瞄准阿里、京东;而国美则采取了相对聚焦的策略,选择了专注自营其擅长的家电3C优势品类,而其他品类则通过开放型经营选择了与家电家居生活品类,走向了垂直+开放的电商之路。一时间,资本市场纷纷看好苏宁的大张旗鼓,而看衰国美的聚焦策略,但随着苏宁的逐渐亏损,反思声音逐渐显现。

电商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铁律依然奏效,何况第三;艾瑞数据显示,2014年B2C交易市场,阿里系天猫以61.4%占据第一,京东以18.6%紧随其后,两家加起来占据了中国B2C市场80%的份额,而老三苏宁易购则以3.2%与前两名相差甚远。众所周知,综合类电商是一个市场集中度极高的行业,再加之移动端入口流量更为紧俏,苏宁的全品类经营差距明显。

其次,京东发力全品类经营较早,取得现在的市场地位要感谢其卡位策略的及时。虽然京东取得现有成绩,但仍然难逃亏损的境遇,翻开电商的业绩表,可以清楚的看到电商的成本并不比线下低,其人工、营销、物流成本极高,每增加一个SKU就意味着要提高库存管理、物流配送以及流量成本。京东、苏宁两家企业每年光营销的投入就达到了几十亿元,但通过百度搜索量来看,苏宁的营销投入效果与京东相差甚远,甚至过多的投入与聚焦的国美都未拉开差距,其转化率也这直接也表现在GMV上,也印证了老三必死的定律。

相比苏宁,国美这几年一直延续着聚焦务实发展的策略。不断优化供应链的同时,在线下优化布局、向下渗透并联合商超百货横纵联合;而线上更加聚焦务实,做自己擅长的,把不擅长的交给擅长的人去做;而苏宁拉开阵仗非要在综合类电商死磕阿里、京东,其亏损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同样的资产规模,业绩更佳的国美反倒在资本表现上被看低。这次,与其说国美受“阿苏恋”影响重获资本市场青睐,不如说国美的股价一直被低估了。相信随着阿苏合作的不断深化,国美的价值也会被各界重新考量。

联盟微信二维码 文章下.jpg

关键字: 阿里苏宁联姻,阿里苏宁,京东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