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O2O:别沦为票房造假线上利器
暑期档,在这个电影销售行业最为忙碌和排片最密集的时间段,很容易让票房销售数字产生各种奇迹。尤其在7月,这个较为特殊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国内电影票房更是有超越前三季度之和之势。
这其中,除了电影行业的复苏,也有来自在线售票O2O平台的帮忙——各种9.9元“包邮”的亲民价和单票高达30元以上的补助,像酵母菌一样快速发酵着整个电影票房,并创造出奇迹的比例——在7月份54.9亿的总票房中,在线票房就高达达31亿,占比高达57%以上!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在线售票O2O平台几乎贡献一半以上的国内电影票房并决定性的影响国内电影市场。但事实上,又如何呢?
俗话说,矛盾总是出现在冲突的地方,而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据行业比较认可的电影票房吧数据显示,除去团购和院线自己的在线售票系统,在线售票O2O平台创造25亿之多的票房。但一家刚刚从美团独立出来的电影在线售票O2O平台猫眼电影却宣称其7月票房达22亿。高达近九成的贡献占比,不仅让观影者感到离奇,甚至也让不少行业人觉得蹊跷。这样的夸张占比,真把淘宝电影、时光网、豆瓣网、网票网、格瓦拉等电影在线售票平台当成空气了吗?如今到底是猫眼电影在说谎,还是整个在线售票O2O平台数据在说谎?
仅在今年6月,猫眼电影就曾经宣布自己创造的票房交易额为10亿。短短的一月后,交易额狂飙至22亿。超乎常理的快速增长速度,不得不让人感到有些不真实。有意思的是,就在6月猫眼电影宣称票房贡献是第二名的十倍之后,微影也宣布7月光万达就近三亿票房。其总裁林宁甚至在朋友公开表示:“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还玩淘宝时代刷单骗投资的游戏。呼吁各院线晒数据,打击吹牛不上税。”
在7月22亿票房贡献遭受质疑后,猫眼电影公关又称22亿的交易额不等于纯票房贡献,还有电影票服务费、票面费以及参与电影营销等的所得。但在被问及22亿元有多少比例是和票务相关的,是否还有其他营业收入,猫眼电影方面也未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从票房造假风波走出来的的中国电影,似乎正在被一只怪手带向“大跃进”时代。从票房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多年来缺乏统一的计算标准和发布渠道。在线售票O2O平台花样百出的补贴形式,更是加重了票房统计的复杂性。不够公开、透明的票房环境,成为造假泛滥的温床。电影制作方、院线、在线售票O2O平台频频爆出的票房丑闻,正对中国电影市场造成严重伤害。
在某个层面来看,票房的造假,透支着观众的信任。按照观众习惯的观影逻辑,高票房往往与影片的高质量挂钩。但票房造假,却让这最简单的逻辑与信任化为无有。最终,会将中国电影拉入一个畸形的市场中。
此外,造假票房往往拼的是脸皮的薄厚程度和营销上的投入。如此一来,真正优秀且有自尊的电影有可能被淹没,形成“烂片围攻佳片”、劣币驱逐良币的非正常态势。这对真正优秀电影人的信心和利益都是一种伤害,对国内电影工业的发展形成阻碍,摧毁着未来进步的根基。
而从整个电影市场大环境去说,过于关注票房,过于在票房造假上玩手段,毫无疑问会将中国电影市场带入“歧途”。后期票房造假能够轻松弥补电影制作上的缺点,试问谁还会潜下心脚踏实地地将电影本身做到极致?
电影在线售票O2O平台在近几年才爆红,各种规章制度、标准要求等都尚未出台,行业自律更是无从谈起。作为行业领导者,猫眼电影必须要有一定的自律性,在数据上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整个互联网电影售票行业起到表率作用。绝不能因为还没上市,就随意捏造数据。
在明确的统计手段、规章制度和处罚措施出台之前,在线售票O2O平台即使缺乏管束,但也应该未雨绸缪,为日后走向正规打下基础。否则一旦在一切都趋向正常化之后,那些依然玩弄票房造假手段的在线售票O2O平台,将有覆灭之险。
玩命的流血补贴、粗暴的营销大战显然没有票房造假带来的收益和关注度更高,这是在线售票O2O平台票房造假丑闻不断爆出的重要原因。但随着观众辨识能力的提升、信息传播渠道的优化、相关从业者仗义执言的增多,在线售票O2O平台谁在裸泳将很快显露出来。而只有在票房真正回归正常、自然状态时,观众才能真正享受到更加方便、便捷的观影服务。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才能迎来不掺水份的繁荣。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