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O2O为何亏损不断?行业五大痛点解析
早在2013年,生鲜电商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生鲜电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覆盖所有生鲜商品品类。因为作为非标产品的生鲜产品除了冷链供应和极速物流带来的高成本之外,其损耗也较大,若是选择销售低端商品,仅物流费用这一项成本,电商就难以承受。
经测算,只有客单价在人民币200元以上,电商才能保证该单不赔钱。目前各大电商主要销售一些高附加值、高价位的商品,比如进口水果。但高额的价位必然带来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减少,仅仅是尝鲜而非大量购买的消费诉求会导致客单价偏低的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更何况,尝试销售全品类生鲜商品需要更多的上游合作伙伴和更高的冷链库存与配送条件要求,高昂的成本是中小型生鲜电商的噩梦。所以销售高价位商品——客单价低——盈利难——不敢销售全品类商品几乎成了当前我国大部分生鲜O2O企业难以自拔的泥潭。
【食品安全也是重中之重】
生鲜产品不仅仅是带有易损耗特点的非标产品,其本质更是食品,但凡食品都是很容易产生安全性问题的,这就要求生鲜电商必须对食品安全问题负责,要进行全产业链管理,更要建立一定的监督体系。例如阿里要求食品经营者提供食品生产、卫生等许可证,京东要求销售商提供品牌质检报告、食品流通许可证等证件。然而不是巨头的大量中小型生鲜电商,不要说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就连靠谱的冷链供应和冷冻库存都很难做到,生鲜产品的新鲜与质量尚且得不到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从何谈起
【不同地区的习惯差异让非标生鲜为难】
对于当前的生鲜电商来说,能千辛万苦把商品尽量不臭不烂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已经意味着一次成功的销售了,然而他们可能没想到,更大的用户痛点就发生在这时。以荔枝为例,有人喜欢收到的时候新鲜红艳的,有人喜欢带叶能多保存几天,还有人喜欢冻荔枝,非标产品之所以难卖,就是因为众口难调。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