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趋势 路径 机会 挑战
第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笔者认为这点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运作效率和运营的反应速度。提高效率应该关注转运设施的兼容性和转运工具的标准化建设,比如铁路和海运集装箱的兼容性,托盘的标准化。而运营的反应速度其实是前面提到的网络建设的广度和密度决定的。
对七个主要任务的理解:
第一个任务是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前面提到了物流子行业间界限逐步模糊及跨界竞争的出现,笔者认为未来物流市场的格局会有两个方向,一是基础物流方面会按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如快消、钢铁、服装等。很多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建立行业专业事业部的方式以项目为主导建立专业化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些专业事业部通过这一个个的个性化的项目集聚会形成纵向的行业专业物流公司,随着体量的扩大,会形成特殊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团队。二是增值物流方面会向着整合平台式发展推动物流社会化,如传化、卡行、林安的信息流整合平台、如怡亚通的资金流整合平台、如朝阳批的商流整合平台。随着整合平台规模的扩大,除了会形成综合性的整合方案以外,还会由于集中化规模化运作而形成低成本优势,这样会形成一个个的横向的平台管理公司。最终很有可能出现“纵横交错的矩阵式条块格局”。国家如果想要推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在业务模式上要确立重点对标企业,将模式进行推广和复制。在管理模式上就要建立多渠道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的作用,逐步制定和修订符合行业专业化、平台社会化的政策和法规。
第二个任务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低成本、高效率、通用性。目前北斗星、物联网、云平台之所以做不到有效的推广,问题就在这三块存在着问题。那么其实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国家对于物流公共化信息平台搭建,这是基础是土壤,而这个基础就和建设公共设施一样,不能以盈利性为目的,应该要免费,而这种免费的效益体现应该是运用此平台的企业创造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内需创造,而公共化信息平台是内需释放最有利的抓手之一。对于这块国家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有系统化的考核方式,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并与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协同机制推动平台建设。另外要主动发现市场上有一定业务体量的信息化平台,研究这类平台的模式,这种市场化的平台一定是满足了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才会出现规模化。针对这类平台让其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标准,逐步升级到行业信息化平台标准,最终形成国家信息化平台标准,利用标准加强通用性。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