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农产品滞销 “互联网+农业”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陕西油桃出现滞销后,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一亩田介入,依托平台上海量的刚性买家,让滞销局面好转。数据显示,其中多位采购商以万斤级的规模大量采购,6月份累计促成油桃交易达350万元。
据一亩田陕西驻地专员陈松波介绍,往年农民卖桃要么是小贩来收,要么是农户开着小三轮到市场卖,通过电商发布后,有来自山西、甘肃等地的采购者,直接与农民进行撮合成交。“因为这些采购者直接将油桃运到外地,而不是在陕西市场,所以大大减缓了销售压力。”
农产品滞销之结
不过,让陈松波感到有些纠结的是,当地现在滞销的不仅是油桃,还有水蜜桃、西瓜等。事实上,今年以来,广东的火龙果、安徽的西瓜等也均出现滞销。
为了破解农民遇到的“滞销之急”,传统的解决渠道往往是舆论呼吁,地方政府则多是以紧急联系客商、发文疏通流通渠道等应急措施解燃眉之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市长街头推销、挂牌成立“西瓜办”等“奇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且周期较短,当一种果蔬价格快速上涨时,小而散的农户就会扩大种植规模、追逐高价,种植产品趋同,加之信息闭塞,市场行情误判,这就为产品滞销和价格下跌种下隐患。
如果是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达国家,农产品滞销现象发生频率较小,但国内通常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模式,进入流通领域后,则要面对大市场,使农产品容易走进“滞销、卖难、买贵”的怪圈。
高海燕认为,这些滞销事件不是生产过剩,而是信息短缺。比如去年卖的好,今年农民加大种植,但是传统的渠道消化不良,在产量扩大时并没有扩大市场渠道,传统的路径依赖消化能力有限。“去年是卖给谁,今年也卖给谁,而互联网则可以实现海量无边际的对称,扩大原有销售半径。”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