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VS拉卡拉 移动互联网时代谁将被KO
在移动支付领域,拉卡拉和蚂蚁金服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和两种模式。拉卡拉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老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蚂蚁金服成立于2012年,相比拉卡拉时间较晚,但其背靠阿里巴巴,根基深厚,自成立以来一路高歌猛进。
拉卡拉拥有扎实的线下基础,并且正积极寻求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蚂蚁金服则一步步从线上走向线下,加快线下布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二者以前的模式和观念都有所颠覆。
简而言之,这是一场线上线下的相对运动,究竟谁能迈过胜利的终点呢?
Round 1 用户质量:是量取胜还是质占优?
拉卡拉成立已经十年有余,十多年间积累的用户数量十分庞大。截止2015年6月,拉卡拉的个人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商户规模已经突破300万,每天的交易笔数超过300万笔。蚂蚁金服也不甘示弱,根据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支付宝用户已经突破2亿大关。
从数量上看,支付宝用户数遥遥领先,海量的数据是延伸业务的基础。支付宝的用户积累主要来自早期电商平台的用户,以及推出理财产品以后吸引的有理财需求的用户。
但相比之下,拉卡拉的用户“纯度”更高。2013年拉卡拉创始人兼CEO孙陶然便表示拉卡拉的一半用户来自信用卡业务。这部分信用卡用户消费能力强、消费观念新、互联网化程度高,更喜欢超前消费,同时金融服务需求量也很高。
总体来看,虽然蚂蚁金服线上用户数量占优,但拉卡拉的用户转化成功率要比蚂蚁金服高。这也决定了,在现阶段二者的战略布局:蚂蚁金服正围绕线下用户疯狂烧钱补贴,拉卡拉也在线上迅速开展业务,并超过财付通位居第二。
Round 2 转型实力:是从线上到线下容易,还是线下到线上简单?
支付终端并不是拉卡拉在国内首创,但拉卡拉将它放置在与消费者生活相关的各种零售门店或连锁机构里是一种创新。在孙陶然看来,这种“无限靠近付款方”的思维是移动支付的出路,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建立起了银行和用户的桥梁,确实让支付更为便利,同时也积累了300万家的商户资源。
“无限靠近付款方”的理念在移动支付时代也行得通。拉卡拉的官网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拉卡拉均位列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第二位。尤其是2014年3月,拉卡拉收款宝应用的推出,充分利用了线下的商户资源,验证了“线下资源是拉卡拉转型的核心内力”的观点。
然而在转型上,恐怕拉卡拉更有难度。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消费者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强烈的安全顾虑,加上支付宝和微信给的诱惑足够多,线上支付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用户习惯渐渐被牵引到线上支付上来,拉卡拉的硬件刷卡设备则成了悲哀的过渡品。
Round 3 资本实力:15亿元融资or社保基金的支持,哪个更硬气?
虽然线上处于弱势,但拉卡拉依旧受到了资本方青睐,今年6月,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直“高烧”不退的情况下,拉卡拉以完成15亿元人民币融资的消息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融资后的拉卡拉更有底气进行转型,而转型的基础也正是十年积累的经营经验。
2015年7月份,蚂蚁金服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在蚂蚁金服的股东名单里还有全国社保基金这样的投资方(or机构)。蚂蚁金服可谓是风头正好。此外阿里与蚂蚁金服重建“口碑”公司,深耕本地生活服务,让支付宝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Round 4 发展前景: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谁会造就行业最大影响力?
从现阶段看,蚂蚁金服的发展战略和势头更为强劲,相比拉卡拉要从线下至线上转型,蚂蚁金服往线下走似乎更“轻松”一些。平台、农村、国际是蚂蚁金服的三大方向,平台随着支付宝9.0版本的发布已经凸显;农村就是往线下沉,正是因为支付宝带头才有了电商的农村刷墙;此外蚂蚁金服还通过投资欲进入像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
反观拉卡拉,其国内市场还未完全盘活用户,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恰恰相反。从社区切入O2O领域以寻求转型,并未使拉卡拉突破重围。未来拉卡拉还将在转型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总结
在一段时间内,支付宝和拉卡拉是相互并存的,但二者的业务范围有着很明显的区分。拉卡拉开发的是硬件支付,注重线下开拓,而支付宝是纯线上支付平台。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融合才成为必然趋势,支付宝最先冲进了拉卡拉的线下看家业务。
因此在新的商业业态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线上渠道沉至线下,还是从线下拓展延伸到线上,都需要创业者们不断的探索深耕。相信在短时间内,蚂蚁金服和拉卡拉的较量还会持续下去。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