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巨亏背后的细节:重心倾向第三方平台引忧虑
重心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中还有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告诉人们,京东的平台战略已在悄然转变。
在2014年全年,京东第三方交易额占比已经达到39%,第四季度达到44%;自营与第三方平台交易总额分别为1593亿元人民币与1009亿元人民币,增长了70%和217%。
重心已明显倾向第三方平台。
“京东不会刻意追求商家数量规模”,对于第三方平台业务的迅速发展,刘强东很是淡然。可是,在财报分析师会上,刘强东表示京东自营业务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品类的产品,而第三方平台服务主要是提供非标准化品类。从市场容量和平均情况来看,非标准品类的数量以及市场销售额都是远远大于标准化品类的。“长期来看,第三方平台的成交总额比例已经超过了50%。”
“到目前为止,第三方平台只发展了6万个卖家,不像其他电商那样有数百万卖家。”言语之间,刘强东“刺”向了阿里的淘宝平台。
虽然对外表示不会刻意拓展第三方平台规模,但事实上早在2013年,刘强东就对第三方平台业务表示出了极大的期待。
他把第三方平台视为“关系京东生死的业务”。按照当时的规划,京东希望在2016年让第三方平台业务能够占据半壁江山。
随着第三方卖家规模入驻,京东低毛利状况也开始逐步改善。2014年其整体毛利率达到11.6%,较2013年上涨了1.8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来看,京东直营业务毛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开放平台业务毛利润率高达70%。毛利润率只有7%的直营业务必然会亏损。解决之道就是增加毛利润率为70%的开放平台业务。2014年,京东整体毛利率的上涨,与积极拓展第三方平台业务不无关联。
另外,京东第三方平台上的6万卖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使用京东的配送服务,而这当然也是要付费的。
人们都知道,京东靠自营起家。一直以来,京东也以自营的品质和物流服务为卖点。可这也让京东一直饱尝直营业务毛利润率低、交易规模增长受物流能力制约的艰辛。向“自营+开放平台”的混合模式转型成了京东的必然选择。
可是,提到第三方平台,人们难免会促狭一笑。
今年1月份,央视就曾曝光包括京东在内的各个电商平台的正品率情况。根据抽检情况,京东的正品率为90%。虽然在综合类电商平台中,这个数字拔得了头筹,但仍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打了京东的脸。
因为刘强东曾说过,京东从来不卖假货,否则跟淘宝没什么两样。
而今后,京东的战略重心将越来越倾向于第三方平台,这不免让人开始担心。
对此,上述京东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因为京东的平台特性决定我们不是随便向卖家开放的,我们已经做了好几年,平台业务也在高速增长,但我们希望保持高质量的平台商家群体。另外,我们有非常严格的品控流程,帮我们通过审查来杜绝平台上的假货现象。”
对方表示,每个平台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平台文化。“京东平台从创始之初就不是那种卖假货、刷单的文化,我们靠正品和优质服务来打动消费者。可能会有部分商家在某个时间点带来不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我们会迅速发现,采取零容忍的政策,将其逐出京东的平台,浑水摸鱼的商家很快就被赶走了,所以长期入驻京东的商家慢慢知道在这里永远都是靠品质和服务来赢得消费者。”
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管,说起来总是很容易。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哪个电商敢保证第三方业务的正品率。而且,利益方面也需要博弈。
但愿京东不会因为第三方平台的高利润率,砸了自己的招牌。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