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商现状:火热但粗放
短期难盈利加速洗牌
“电商的发展就是遵循前期投入占领市场、用规模换取未来生存空间的规律。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期,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和不盈利将在一个时期内一直存在。”李贺明认为,只有及早占领市场,也才有机会在生鲜电商领域脱颖而出。“前两年,行业洗牌一直在进行。到2015年,随着市场成熟,洗牌会加快,有一批农产品的卖家特别是独立B2C或会倒闭。”陈亮分析称。
同时,各路资本在进军农业这一领域,也会加速行业优胜劣汰。陈亮认为,农产品电商平台也呈“金字塔”式分布,盈利较多的居塔尖,总体是“微盈利”。
由于自身特性,本地化也被视为是农产品电商的一大问题。“去年我们的销售奔着一千万元,这在成都已算是规模较大的。”李军介绍,公司客户群体主要在成都及邻近的重庆,外地占比不到20%。
由于产业链长,且对冷链物流等系统要求极高,实际上,农产品电商在业内难现寡头。“农产品大多还是区域化的销售,因为运输半径,集中在本地或就近城市市场。”一位地方政府人士亦认为。
2015年的春节刚刚过去,李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正在想平台未来如何运行,“想运营模式,想清楚了再出发”。根据初步规划,他想让公司现有两个品牌独立运作,分别定位不同客群。
“草莽时代”还体现在线上农产品定价的随意性。前述快递企业生鲜电商人士坦言,“农产品电商目前的问题还有定价偏高,消费群体比较少,普通消费者接受不了。”
“涉农电商最关键的,是以适当的组织形式,把零散的生产关系和农户生产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生产规模,让农产品的质量有保证,且形成一定品牌。”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认为,涉农电商目前最大短板在生产环节,受国内农业分散化所限。
深入调研江苏沙集、浙江遂昌等国内著名电商县区之后,刘文奎思索着如何将经验运用到中西部的扶贫工作中。去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四川雅安进行了“电商扶贫”试点。针对农业电商的一些问题,日前,《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刘文奎。
“涉农电商不能一哄而上”
NBD:全国多地都在提“电商扶贫”,您如何看待它的兴起,过程中又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刘文奎:我们在雅安做了两次尝试。实际效果超出了预期。电商扶贫或者说涉农电商,有着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做好这件事,须得按照经济规律,看好了再去做,不能一哄而上。比如,我们讨论第一阶段哪些产品适合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那些质量重、价值低的产品,就不适合。
对于各地来说,一哄而上做电商,(做得不好)容易损害地区品牌,未来难以恢复。
NBD:农业电商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刘文奎: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产品质量。由于以往农户都是分散生产,以家庭为单位,难以实现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化等。未来如何做到农户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建立完整有效的质量控制流程,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这样解决了生产端的问题,既保障品质,又能形成规模。然后,外部应由政府建立监测质量体系。内外结合,产品问题就得到解决。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