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商现状:火热但粗放
自营平台普遍亏损
眼前的李军憔悴了不少,去年不断奔波在四川、云南多地寻找水果产品,让其肤色多了些黝黑。一年下来,公司经营微利。
虽普遍认为农产品电商“春天”已到,李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电商终归是销售的“一个通道”,行业目前是看上去“热闹”,实际很艰难。“现在仍是‘草莽时代’,连1.0都算不上。”李军发现,虽然不断有资本和新的投资者“扎身”进来,也在不知不觉中,原先的一些从业者因亏损退出、关闭平台。
曾有业内人士估算农产品电商市场规模多达千亿,相比电商过度竞争致利润偏薄的其他品类,利润较为可观,平均毛利率在30%~40%。
然而,随着2012年以来农产品电商大热,盈利难却成为摆在国内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电商面前的一道坎。
此前有公开报道称,目前我国涉农电商平台已超过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000家,但多难盈利。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委员李长明也曾对外表示,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
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对此并不赞同,他表示,目前农产品电商主要是通过淘宝等来运作,基于自身产地及电商渠道优势,大多平台甚至连供应商都应是盈利的。他分析,99%难盈利可能“针对B2C(自营平台)”。
“大多是微盈利。”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陈亮认为,因为农产品电商实际操作难度高,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求高,“因为生鲜损耗大”。
对于自营平台,陈亮分析认为,由于前期需要不断投入来搭建平台,“亏损较普遍”,“但这部分平台比重较低,全国约为几百家”。
“当前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增长,说明人们看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都想迅速占领市场,但需用规模来换取生存空间。”京东集团农村电商战略合作负责人李贺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轻资产电商变成重资产
“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一位曾任职于某知名快递企业的生鲜电商人士对农产品电商感慨道。
李军称,“生鲜电商看起来很热,跳进来发现不是那样。因为培育市场的周期比较长,烧钱。”由此,即使站在农产品电商大热的风口上,“猪也不一定被吹起来”。
背后的核心在于农产品电商的长产业链,特别是对于自营平台,从上游采购到下游对接消费者,各环节都要求甚高、需要不少投入。
以生鲜水果为例,产业链上游,从采购环节即货源选择,就需要严苛的质量监管。“电商要求可追溯、规范化。因此,对重量大小、质量、品控都需标准化。”李军指出,标准化后才能实现规模化。
同时,营销环节的投入很大,培养用户消费习惯,通过优惠促销来吸引客户,引流成本很高。
其次,一大难题在于仓储物流。曾有报道称,冷链物流的费用占据了生鲜电商成本的四成。
物流成本的高企,也让李世忠一样的农产品卖家也感到“恼火”。他表示,与传统批发直接由大车拉出去销售不同,网上销售的单目前只能通过快递来解决,但每单成本不低。
“物流费10元一单,算下来一斤就2元钱,去年开始的快递公司运送还不好,后来又换了一家。”李世忠说,物流费用占去了很高的成本。
李军的公司直接投资了一家快递企业,专门负责产品配送。在他看来,只有自己的物流人员才能提供超出普通快递企业的服务,而这实际更考功力,因为关系到能否让消费者获得较好的购物体验,并最终留住客户。
最后,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李军考虑建立线下实体店,借此“实现产业链闭环”。
产业链的投入不菲,使得原本应是轻资产的农产品电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资产平台,加上短期难见盈利,不少平台就此被拖垮。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